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永物诗

1.观于柳文化的古诗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东汉《古诗十九首》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西汉孔子第十一代孙孔臧也写有《杨柳赋》名篇。

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

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

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

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

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 正是如此。

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柳树还是历代诗人表达春天的符号象征。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

故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突出“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形象鲜明。

柳树最早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唐大诗人杜甫《柳边》有“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诗句。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前引贺知章的《咏柳》诗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喁喁低语,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2.古诗七十五首中的咏物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4、《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9、《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0、《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11、《咏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12、《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3、《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4、《幽兰操》 唐·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5、《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6、《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17、《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8、《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咏物诗之古诗

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②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③枯:枯萎。

④荣:繁荣茂盛。 ⑤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⑥侵:侵占,覆盖。 ⑦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⑧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⑨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⑩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3]【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芳香在古老的道路上弥漫,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2.《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3.《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4.《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藉 :凭借。 5.《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2. 从教:任凭。

3.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4.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5.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 落红:落花。缀:连结。

8.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

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

4.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0首中的咏物诗有哪些

咏物诗大全1、《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3、《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4、《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5、《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8、《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9、《马诗·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11、《咏竹》唐·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12、《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3、《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4、《幽兰操》唐·韩愈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5、《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6、《咏桂》唐·李白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1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8、《感遇·兰叶春葳蕤》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