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糊涂的诗句有哪些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 关汉卿 《 滚绣球》 意思是: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骨格今年异,衣裳旧日殊。 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王冕《元日示师文》 意思是:今年长大了,衣裳也和以前穿的不一样了。 读书的时候要努力,写字的时候要认真。夜溜瓶悬,朝阴墨锁。 一年桃李糊涂过。--吴存《踏莎行 春雨连日》 意思是:一年一年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去了。 莫笑糊涂老眼,几回看、红轮西坠。--元好问《水龙吟 陈希夷睡歌》 意思是:不要笑我老眼昏花,我还能看几回夕阳西下呢。 阿仪丑笔学雷家。绕口墨糊涂。 --元好问《眼儿媚》 意思是:阿仪的字写得像姓雷的一样难看,读书写字也分辨不清楚。七个圈儿为岁数,年年用墨糊涂。 --张嵫《临江仙》 意思是:今年我有七十多了,一年一年有时候记不清了。 2.形容心里明白装糊涂的好句子有哪些1. 此刻我希望更糊涂,糊涂的爱过多少人,糊涂的喜欢过谁。 2. 科学家维纳认为,人在做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一类如棋手,成败由他的最坏状态决定,也就是说,一局里只要犯了错误就全完了。还有一类如发明家,只要有一天状态好,做成了发明,就成功了,在此之前犯多少次糊涂都可以。 3. 有些事情,有些东西,明明知道不应该执着,明明知道最后受伤的只可能是自己。但为什么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呢?有时候真的肯恐怖,因为理智上告诉自己不可以的事情,但在感情上却先理智一步。 如果一直沉迷下去,也许是最好的吧!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这也许是最让人煎熬的吧!4. 孔子发现了,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取名非攻;板桥发现了,取名糊涂;当代精英发现了,取名和谐。糊涂之难得,在于明白太难。 和谐之难得,在于实现太难。5. 我也只好装糊涂、假装自己狠幸福。 美文欣赏:当下需要装糊涂 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接触到最多的词汇就是难得糊涂,好像难得糊涂就是一个万能工具,就是神丹妙药。的确在讲究情面的国人面前,难得糊涂不失为一个技巧,一种手段,一门学问。 是的,我们在很多无助的时候,在很多无奈的情况下,为了长久的目标,为了整体的利益,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难得糊涂。领导对待下级有时要糊涂,下级对领导有时也要糊涂,朋友之间相处有时要糊涂,就是居家过日子有时也要糊涂,不痴不聋难做公婆,巧做媳妇两头隐瞒,总之糊涂会伴随我们一生。 说起难得糊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是郑板桥的名言。传说一日,郑板桥在院中石桌上习字,兴笔写下“难得糊涂”四字,然后又在下面写一串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福报也。” 写毕,越看越不舒服,正准备团了踩在脚下,忽一阵风吹来,那字纸随风飘向空中,越飘越远。郑板桥无奈看着摇着头,然后又习起字来。 谁知这字纸却被人捡了去,如获至宝,传之子孙,所以才有今天我们知道的“难得糊涂”。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是郑板桥的自我嘲解。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世外,心中不觉怅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与朝,夺利与市,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是面对喧嚣人生,世态炎凉内心而抨发的愤激之词。 也有人认为是郑板桥发自内心的不满之声。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上任之时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 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求他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水深火热,心力不支,非常忧愤。 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悲壮之情,开仓赈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看来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一种是假糊涂。郑板桥所说的是后一种糊涂。 还有人认为是宽容谦让,顾大体,识大局的表现。据说郑板桥任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遇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以便赢得官司。 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 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家人得信后主动退让三尺,邻居得知后也退让三尺,从此这里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六尺巷,后人对此赞不绝口,此时他的糊涂是何等的聪明啊。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 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为了到达最终的目的,只好先糊涂吧,可见糊涂还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难得糊涂”之所以脍炙人口,魅力无穷,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正说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心理的多样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多元性。 可见糊涂容易聪明难,聪明之后糊涂更难。能分清并做的在哪些方面糊涂,哪些方面聪明,什么时候糊涂,什么时候聪明,实在是件难事。 难得糊涂是智慧的生存之术,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可是常常有人把“难得糊涂”作为掩饰失败和放弃的借口,作为心里的安慰,其不知这不仅误读郑板桥的原意,而且也往往成为事业和人生失败的开始。 其实糊涂哲学并不是郑板桥的发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对糊涂哲学有了很深的研究,对糊涂哲学作了精辟的论述,《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就有记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