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叫“赋《诗》言志”。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到汉初传授《诗经》学的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 2.急求诗经的名词解释《诗经》两首文言知识归纳 《诗经·邶风·静女》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3.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这里指代“荑草”。 二、一词多义(或重点词语) 1.其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2.之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重点词语 静女其姝 姝:美丽。 静女其娈 娈:美好。 贻我彤管/美人之贻 贻:赠送彤管有炜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女美 怿:喜爱。 洵美且异 洵:的确,确实。 俟我于城隅 俟:等待。于:介词,在。 三、特殊句式 1.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2.匪女之为美 判断句 《诗经·卫风·氓》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2.匪来贸丝/匪我愆期 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无食桑葚/无与士耽 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于:通“吁”。“于嗟”,感叹词。 5.犹可说也/不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6.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 至于 至于顿丘/至于暴矣 古义:到达/到达„„的地步;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 涕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 以为 秋以为期 古义:把„„当作;今义:动词,认为。 三、一词多义(或重点词语) 1. 之 氓之蚩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静言思之 之:代词,这,指代这件事。 总角之宴 之:结构助词,的。 2. 以 秋以为期 以为:即“以„„为”,译为“把„„作为(或当作)”。以:介词,把。 以望复关 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 以尔车来 以:介词,用。 以我贿迁 以:介词,把。 3. 于 至于顿丘/至于暴矣 于:介词,到。 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于:通“吁”。“吁嗟”,感叹词。4. 其 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其:代词,指代桑树,可译为“它的”。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其:代词,指代“士”,可译为“他的”。 5. 言 载笑载言/言笑晏晏 言:动词,说。 体无咎言 言:名词,话。 言既遂矣/静言思之 言:语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6. 重点词语 抱布贸丝 布:钱币。一说是布匹。贸:贸易,购买。 来即我谋 即:动词,接近,靠近。谋:商量,谋求。指商量婚事。 送子涉淇 子:对对方的敬称,你,指“氓”。涉:渡过。 匪我愆期 愆:过失,过错,这里指拖延婚期。 将子无怒 将:愿,请。 乘彼垝垣 乘:登上。彼:那。 既见复关/言既遂矣 既:副词,已经,以后。 体无咎言 咎:不吉利的。 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无与士耽/女之耽兮 耽:迷恋,沉溺。 犹可说也 犹:还,尚且。 自我徂尔 徂:到,往,这里指出嫁。 渐车帷裳 渐:浸湿。 女也不爽 爽:差错。 士贰其行 贰:不专一。 士也罔极 罔:无,没有。极:准则。 靡室劳矣 靡: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 夙兴夜寐 夙:早,早早地。兴:起。寐:睡。 言既遂矣 遂:顺心,满足。 咥其笑矣 咥:讥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 静:静下心来,冷静地。思:思考,想。 躬自悼矣 躬:自身。悼:伤心。 及尔偕老 及:介词,和,同。偕:共同。 反是不思 反:违反,违背。是:代词,这,指代誓言亦已焉哉 已:停止,了结。 四、词类活用 三岁食贫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日子。 五、特殊句式 1.匪来贸丝/匪我愆期 判断句 2. 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 3.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4.诗经名词解释《诗经》的名词解释如下: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5.诗经分为那几种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 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 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 《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 《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 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6.诗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呀《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诗经》的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7.《诗经》里的四字词语有哪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逃之夭夭、之子于归、赳赳武夫、鹊巢鸠占、忧心忡忡、有女怀春、泣涕如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悠悠我思、新婚燕尔、我心悠悠、携手同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 、泣涕涟、二三其德、言笑晏晏、信誓旦旦、遇人不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言可畏、孔武有力、邂逅相遇、夙夜无寐、硕大无朋、悠悠苍天、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衣冠楚楚、七月流火、万寿无疆、风雨漂摇、自求多福小心翼翼、天作之合、不可救药、同仇敌忾、投桃报李 、进退维谷 、兢兢业业、明哲保身、爱莫能助、长舌之妇、无所适从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1、【诗经·国风·周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思: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意思: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意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意思: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意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意思: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护卫。2、【诗经·国风·召南】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意思: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意思:没有见到你的时候,心里很低落。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意思:姑娘一见春心动,青年将她心弦拨。3、【诗经·国风·邶风】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意思:渐渐远去望不见,涕泣如雨泪沾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悠悠我思——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意思:仰望那太阳和月亮,引起我悠悠的思念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意思:你们新婚多快乐,亲哥亲姐不能比。 我心悠悠——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意思: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 携手同行——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意思:爱我至亲好朋友,我们携手他乡走。 4、【诗经·国风·庸阝风】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5、【诗经·国风·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意思:双手白嫩如春荑,,(荑:音题,茅之芽)肤如凝脂细又腻。 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意思:高台远眺仍然不见复关,止不住思念泪下涟涟。 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意思:你言行多变没有定则,你三心二意翻覆无德。 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意思: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 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信誓:诚恳的承诺;旦旦:如同初生的太阳般活力充沛的人的精神状态。 信誓旦旦:诚恳的承诺使人精神振奋。6、【诗经·国风·王风】遇人不淑——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7、【诗经·国风·郑风】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邂逅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8、【诗经·国风·魏风】夙夜无寐——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9、【诗经·国风·唐风】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悠悠苍天——父母何食?悠悠苍天!10、【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1、【诗经·国风·曹风】衣冠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12、【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风雨漂摇——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二、出自《诗经·大雅》的成语1、【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自求多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小心翼翼——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天作之合——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2、【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不可救药——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同仇敌忾——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诗经·大雅·荡之什】投桃报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进退维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爱莫能助——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长舌之妇——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三、出自《诗经·小雅》的成语1、【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兄弟阋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寿比南山——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乔迁之喜——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2、【诗经·小雅·白华之什】不醉无归——厌厌夜饮,不醉无归。3、【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载沉载浮——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4、【诗经·小雅·小旻之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巧言如簧——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生不逢辰——我生不辰,逢此鞠凶。 5、【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高山仰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