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厚积薄发”的名言有哪些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2、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鲁迅 3、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留意有扎实的基础,要留意温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谷超豪 4、工作上的信誉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誉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 ——池田大作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熹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 只有不停的进取,才能够不丢人。——韩寒 11、空洞只能找东西来填补,不是用记忆,而是只能靠积累现在形成新的自己。 ——两仪式 1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华罗庚 13、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14、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15、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2. 形容厚积薄发诗句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3. 表示自己会默默努力,厚积薄发的诗句有哪些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滑稽列传》 译文: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译文: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出来;不断积累善行,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境界。 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译文:在你努力的时候别人不会关注到你,一举成名后,就会被大家熟知。 4. 形容“厚积薄发”的诗句有哪些1.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2.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2.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 关于“厚积薄发”的名言有哪些1、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爱因斯坦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3、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老子》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一天即使只学习一个小时,一年就积累成三百六十五个小时,积零为整,时间就被征服了。——吴晗 6、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