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有关李的诗词有关"李"字的诗句: 1. 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 白居易《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3. 白居易《闻李十一出牧澧州,崔二十二出牧果州,因寄绝句》:平生相见即眉开,静念无如李与崔。 4. 白居易《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聊戏二君》:闻君每来去,矻矻事行李。 5.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6. 杜甫《赠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7.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8.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 9. 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10.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11. 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12. 辛弃疾《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关于李子的诗句 1. 《尔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2. 《乐府诗集·古辞·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3. 南朝梁·沈约.《麦李诗》:“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化为中园实,其下成路衡.在先良足贵,因小邀难逾.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摘持欲以献,尚食且踯躅” 4.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 5. 西晋·傅玄.《李赋》:“潜实内结,丰彩外盈,翠质朱变,形随运成.清角奏而微酸起,大宫动而和甘生.” 6. 晋·潘岳.《闲居赋》:“周文弱校之枣,房陵朱仲之李. 7. 《千字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2. 关于姓李的诗词李朝辉 意为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 ” 李智敏 意为才智敏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临桂阙令,檄先生佩两符,十六在省,十四在邑,神闲智敏,分身应之,沛若有余也。” 李志尚 意为志向,理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 ,少而明敏,早有志尚”。 李志行 意为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李子衿 比喻贤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李自清 意为保持自身的廉正清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3. 有关"李"字的诗句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白居易《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白居易《闻李十一出牧澧州,崔二十二出牧果州,因寄绝句》:平生相见即眉开,静念无如李与崔。 白居易《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聊戏二君》:闻君每来去,矻矻事行李。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杜甫《赠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辛弃疾《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韩愈《李花二首》:旁有一株李,颜色惨惨似含嗟。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郑谷《读李白集》: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 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卢纶《从军行》: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戎昱《上李常侍》:桃李不须令更种,早知门下旧成蹊。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4. 关于李氏的词语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势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脱颖而出 嗟来之食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精卫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过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门可罗雀 寸草春辉 天衣无缝 不名一钱 未雨绸缪 出尔反尔 乐极生悲 乐不思蜀 礼贤下士 对牛弹琴 曲高和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囫囵吞枣 投笔从戎 敝帚自珍 余音绕梁 杯弓蛇影 画龙点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气 夸父逐日 5. 描写姓李的词语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 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 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 他的妻子契和氏带著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为"国姓"。 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