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美菩提的诗句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2. 形容“修行”的诗句有哪些1、《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 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 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 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2、《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 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 的你。 3、《送赞律师归嵩山》 唐代:清江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译文: 禅客归山心情急,山深禅定易得安。清贫生涯修道苦,孝友情牵别家难。 雪路迢遥随溪转,花宫山岳相映看。到山仰望暮时塔,松月向人送夜寒。 4、《梦旧》 唐代:白居易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译文: 不要来苦苦修行,修行完心已经成了灰烬一般。今生的回忆全都没有,昨晚为何到梦中。 5、《题弟侄书堂》 唐代: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 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 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3. 菩提本无树,,,惹尘埃《菩提偈》 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 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其五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 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 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1]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 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 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 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 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1]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 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 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2]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 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 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 4. 形容修行的诗句有哪些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白居易)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惨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送张山人归嵩阳 (白居易) 黄昏惨惨天微雪,修行坊西鼓声绝。 张生马瘦衣且单,夜扣柴门与我别。 愧君冒寒来别我,为君沽酒张灯火。 酒酣火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 答云前年偶下山,四十余月客长安。 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 朝游九城陌,肥马轻车欺杀客。 暮宿五侯门,残茶冷酒愁杀人。 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 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 群西亭偶咏 (白居易) 常爱西亭面北林,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但要修行功用深。  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十韵 (白居易) 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 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 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 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 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 蒙以声闻待,难将戏论争。 虚空若有佛,灵运恐先成。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有一修行法,不用问师傅。 教君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何必移精运气,也莫行功打坐,但去净心田。终日无思虑,便是活神仙。 不憨痴,不狡诈,不风颠。随缘饮啄,算来命也付之天。 万事不由计较,造物主张得好,凡百任天然。 世味只如此,拼做几千年。 5. 关于神佛的诗词《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6. 谁知道好点的关于佛语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照本如开悟诗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文偃诗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安分庵主开悟诗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 曼殊本事诗鸟舍凌波肌似雪,新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髦时。神赞蜂子投窗诗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程颢题淮南寺诗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惠洪诗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寒山诗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刘长卿送灵澈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无尽藏尼嗅梅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拾得诗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德诚船居寓意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石屋山居诗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孙觌枫桥三绝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灵云志勤开悟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五祖清演开悟诗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虚舟普度墨梅诗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寒山吾心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刘长卿送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王梵志我有诗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守安南台静坐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悟新诗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了元诗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寒山诗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白云端禅师诗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寒山众星诗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