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飞有哪些著名的诗词岳 飞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钱骑满效几,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2.岳母刺字是否确有其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 岳飞背部的 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 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 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 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 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 讯。岳飞义正辞严,力陈抗金军功,并当着何铸的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 字,深入肤里”。 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说,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字,历史上确有其事。 但是这几个字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刺的,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 ”是 说岳飞背上的四个字系“母刺”。据考证钱氏撰此年谱,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 较晚,材料来源庞杂,不足为凭。 游彪教授也认为,岳母刺字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典故,但还 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在宋金打仗的时候,岳飞在现在的山西平定一带当兵,岳飞是一个很 忠孝的年轻人,他很担心家里年迈的老母亲,为了安顿好母亲,岳飞就从战场回到了家乡河 南的汤阴县。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 “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 刺的。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 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 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 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 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 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 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 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 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 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 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 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 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 (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 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 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规定。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 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 比如修桥铺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 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 这样使得士兵不 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 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 兵的时候刺上去的。 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 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人,社 会地位都很高,武官则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 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 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 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 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 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地方。 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 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 制度。 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认为 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关系。 岳飞在对抗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表彰岳飞, 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 “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 岳飞”的旗帜。 以后凡是岳飞出征的时候,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巾只。 到了 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 “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 3.关于母亲的诗句和典故(一)关于母亲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2、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 3、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与恭 4、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 白居易 (二)关于母亲的典故 1、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2、孟母三迁 孟母乃孟子之母仉氏。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妈妈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教子佳话。 3、岳母刺字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妈妈,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4.有关母爱的成语,古诗.故事成语: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故事]: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成语: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岳母刺字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 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有关的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永恒的妈妈 当第一次睁开初生的双眸 最先看到的是人母的无比圣洁 慈爱的睇视和欣喜的泪流—— 眼睛一眨不眨,仔细的盯着你 你朦胧无知的心本能地律动 却无法表述亲情只一阵四肢乱舞 急得你——忍不住大声啼哭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抚育 终于坐直子你小小的身躯 在调整了情商和智商之后 决不等待,径直喊出了生命中 最珍宝的第一声——妈妈 这是最感人的原始蕴蓄 无论世界上流韵着多少种语言 只有这一声呼喊绝对的相同 没有什么乐音,没有什么诗歌 能比这一声更动人 太多了 给你个网址你自己看看吧。 /s?wd=%C4%B8%B0%AE++%CA%AB%B8%E8&cl=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