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隐喻手法的古诗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2.含隐喻的诗..李商隐因恋人曾在洛阳城南宅中种石榴,《尹喜内传》云:“喜从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因此以“碧桃”与“石榴”相连代修道恋人,如“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石榴》),《偶题二首》:“小亭闲眠微醉销,山榴海柏枝相交。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堕钗双翠翘。”是恋人所居环境中的石榴树;“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 凤尾香罗》)是以石榴开花的四月为与恋人相约的季节;“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寄恼韩同年二首》)是直接将石榴花指代恋人;后来大中年间的“夜杵鸣江练,春刀解若榴”(《拟意》)也提到石榴,可见石榴是李商隐心目中难以忘怀的“物华”之一。 “柳”是李商隐和恋人相识、相知的见证。李商隐的咏柳诗有十几首,郢州江边与军营有关的“细柳”,洛阳西苑的柳、崇让宅池边的柳,开封吹台的柳,长安的曲江柳、章台柳、灞桥柳等,以及后来江南的柳、《柳下暗记》中吹台的柳,在四川幕中看到柳树就想起当年被移入金銮殿的柳(《巴江柳》),都是李商隐难以忘怀的“物华”。如“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赠柳》),“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代赠》),指的是长安曲江边的柳。李商隐以柳条随风飘拂指代移情别恋,“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赠柳》),以王昌龄《青楼曲》中“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隐指柳边主人在皇宫中的“青楼”;“曾逐东风拂舞宴,乐游春苑肠断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曾逐东风》),指恋人的感情在皇帝与自己之间挣扎;而《谑柳》中更是以“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夸。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对恋人有所讽刺。在与恋人被迫分离之后,凡是看见春天的柳总会引起诗人心中无限的相思,“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苦,应无不舞时。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倾国亦通体,谁来独赏眉”(《柳 动春何限叶》),那片片柳叶就像恋人细细长长的眉,随风飘荡柳枝就像恋人舞动的细腰。后来更是不管是春天的柳还是春天曲江边飞来飞去的黄莺、以及池边的柳和梅,都引起李商隐对赋梅人的思念。而“青门弄烟柳”(《乐游原》)即在灞桥分别时的柳;《柳 曾逐东风》、《柳 江南江北》则是江南的柳,由此春天成为李商隐“先春已断肠”(《春风》)的季节,每逢春日看到柳树,就会引起心中隐隐的痛,“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日日》),“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柳 柳映江潭》),是在襄阳汉江边见到柳树,想起川中和曲江的柳,回忆当年经过柳树成荫章台街之事,以庾信《枯枝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抒发自己难以忘怀的感情。 “牡丹”是洛阳名花,是当年李商隐对恋人的赞美之词,也是众人对宋若荀的拟称。《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价值千金。”[5]李商隐《牡丹 压径复缘沟》:“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的牡丹是宫中特有,尤其“锦步障”为宫中作派。《玉尘集》云:“穆宗每宫中花开,则以重顶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号曰括春。”说的就是兴庆宫的牡丹。“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指牡丹有愁,不如萱草号为“忘忧”,与被称为“长乐”、“莫愁”的宋若荀作比,谓恋人姐妹虽为皇帝信任之人,还不如作一个平民百姓安逸、自由。而李商隐后来的 “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漫成三首》),更是明指恋人姐妹当年被友人们称作洛阳牡丹。 “菊”、“荷”也是李商隐与恋人早年爱情的见证。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一》中说到:“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其尽欢。”《和马郎中移白菊》就是那时所作,“郢曲新传白雪英”与后来《九日》中“曾共山翁把酒扈,霜天白菊绕阶墀”都指随令狐楚在郢州、开封白菊盛开时节恋人歌唱;而《菊 融融冶冶黄》回忆当年重阳时节“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菊花及当时的欢宴,《野菊》:“细露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宴。”也说到后来的悲剧与恋人进宫有关。“荷”也是当年两人相处时的环境。李商隐《如有》诗:“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良宵一寸艳,回首是重帏。”池边芭蕉、荷花曾为他们的幽会创造了优美的环境。 3.全诗都用了隐喻的手法的诗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 这个三行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全部反过来读,我剥螃蟹壳,我写笔记本,漫天的雪花和枫叶落在我身上。我在想你。 第二层,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螃蟹不可能剥我的壳,笔记本不可能写我,我不可能落在枫叶和雪花上,你不可能想我。正过来是常理,反过来是猎奇。 我想你是天经地义,你想我是不可思议。总结:痛苦的单相思。 第一次看觉得表达的是:我在想你。第二次看觉得是:因为螃蟹不可能在剥我;笔记本不可能在写我。 所以我在想你,但你不可能在想我。说说个人理解:“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第一眼看到忍不住笑了,开头给人的感觉很无厘头,对于我这种笑点奇怪的人来说有那么点刺激作用,有点孩子气的感觉,爱情是降低智商的利器,能够让成熟的成年人瞬间成为被情绪和情感左右的孩童,有地幻想的味道,有点奇怪的小浪漫,因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被执念的人坚信存在,一个赌气的孩子,倔强,嘟着嘴;又像是一个大人,在叹息,在遗憾,还存着一丝希望。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浪漫的氛围从这里开始就氤氲出来了,诗句中的色彩在这块也开始体现了,温暖的红色和冰冷的白色,就好像热情的爱恋遇上了无情的冷漠,那个“漫天”所营造出来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就像是一个渴望,希望播撒在那个人身边,无时无刻地围绕在她(他)的身边,又像是在杂乱无序的画面里透露出的一丝丝苦恼。“而你在想我”你在想我吗?其实是我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1313235在想你。 因为剥螃蟹壳的人是我,在笔记本上书写的人是我,见到漫天雪花落在枫叶上也是我,而在想你的人最后也只是我。而你在想我吗?其实我希望你在想我。 因为我幻想螃蟹在剥我的壳,让你看到软弱的里面;我在幻想笔记本在写我,能让你看到那些我说不出口的话语打从你见我的第一面就写在我的神情上;我在幻想自己落在枫叶上雪花上,用漫天的气势拥抱他们,就像是我想拥抱你一样抱着强烈的热情和渴望;其实我在幻想你在想我,但这只是一个无厘头的想法,从诗的开头到诗的结尾。所以你在想我吗?好像仅是我的一厢情愿。 因为螃蟹不会剥我的壳;因为笔记本不会写我;因为我没有如幻想般落在枫叶上雪花上。分析诗真是最无趣煞风景坏风情的事儿!!!一个少年吃完螃蟹写点心情想想姑娘,忽然之间就冒出一个不靠谱的想法:我想的姑娘是否在想我。 前两句的不靠谱意味着第三句同样不靠谱!莫名其妙的两句,给人困扰思考的时间,有一种间离效果,第三句才有意义。动人之处显而易见,一厢情愿的相思少年,用意淫的方式获得爱情,谁没有过这种好时光呢?另外,据说这三行诗的真正原文是这样: 或许平行世界里是基围虾在剥我的壳练习册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想到了我。 4.含隐喻的诗..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 5.包含暗喻的诗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论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寻梦》 汤显祖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汤显祖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无题》明.冯小青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劝君休作悲秋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异少何为。 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 ———— 以上出自《酬乐天三三首》元稹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白头吟》 刘希夷 6.怎样识别古诗中的隐喻隐喻一般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除用作修辞以外,更主要的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来使用。 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一种不能直接言说的思想,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不能直接在诗中明言,而得通过隐喻手法来婉转的流露出来。曹植《杂诗七首》“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此诗描写一位南国美人,其貌若桃花。可是那么漂亮的美人,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奈何时不久就会人老珠黄,姿色容颜将不复存在。 在这首诗中,南国美人是隐喻的本体。诗人对本体进行了精心刻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 那么这个喻体是什么呢?根据曹植所处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这个喻体就是他自己。曹植自小就才高志大,一生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他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其兄曹丕早已嫉妒其才,因此当曹丕继位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压制,多次将他迁封到穷困区域,即使曹睿继位之后,也未能改变他的处境。虽然曹植一直表示愿奔驰前敌,为国效力,但始终未能得到曹丕父子的谅解与信任,导致他有才无处施,有力无处效。 那个美人的处境与遭遇,不正是曹植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隐喻吗?这就是隐喻艺术在诗中的运用,其特色很明显,是诗人精心构思和描绘的成果。这是诗人巧妙的利用美人的遭遇来暗喻自己的不得志,从而可以避免再次遭受到兄长的迫害。 诗人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隐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选用一种本体进行精心的刻画描绘,用以来表述诗人的某种情思。 本体的选用,多是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自然物象、人物经历等。中国古代诗歌隐喻非常广泛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比如“月亮”就会使人们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之情,“杨柳”则会使人们联想到朋友的依依惜别。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子就开始了对“喻”的研究与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主要作品《文心雕龙》中第一次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认为“喻”的存在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也就是认为“喻”作为修辞格的作用。 继刘勰以后,对“喻”再次进行进一步阐释的人是宋人陈骙,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概念。而真正把隐喻用的炉火纯青的则是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诗人在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隐喻。诗人在诗中用隐喻除了像曹植那样怕受到迫害,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受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诗句应该说都是受到了当时一些特殊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诗人的隐喻意象。 比如“西风”,“ 被西风吹尽, 了无尘运” (辛弃疾《满江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地理环境的意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叹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诗人以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描述自己的愁绪之多,采用的隐喻是“忧愁是江水”。在这里,作者借助于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摹状自己的种种愁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化作满江春水,使得无形的愁绪变得有形了。 另一个将隐喻运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物就是李商隐。李商隐以写实为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雾雨月风等自然景象为写作对象,创设隐喻。 李诗中的自然景象处处映射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个性特征等,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比如《 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中“白玉堂”“碧牙床”“、楚女”等意象营造出的是一幅人仙虚幻图,秋雨为实,而楚女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读者似乎跟随者诗人的脚步步入仙境。 李诗中也有许多的意象为花草树木,但诗人对花草的描写多为干枯败落之资展现给读者,通过对花草破败的命运来暗喻自己的命运不济。使诗的氛围变得凄凉暗淡。 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一句。无限风光的柳为何到了秋天,只能在惨淡的夕阳和悲凄的寒蝉声中度过萧瑟的时日呢?隐喻有时往往因为喻体特征不够明显而不能够把本体展现出来,而给读者造成误解。 比如传统意象“柳”是离别的象征,因此大家都能够明白“柳”的本意。但有些意象就显得比较朦胧,多义。 如李商隐的一些诗。这些作品大多充满着隐喻,其中,政治诗、咏史诗的喻旨比较好把握,而咏物诗、无题诗则多数喻旨隐晦,诗意朦胧,甚至可以有多种解读。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以“ 春蚕”“、蜡炬”这一对凄美而坚韧的意象喻指诗人对爱情的热烈缠绵、至死不渝,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