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语调

1.读写景的古诗语调要什么,节奏要什么

依照《小学语文课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阶段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实践,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为什么要朗读

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就是朗读,通过阅读古诗进行理解,把古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朗读教学时要抓准押韵的字、节奏、语调等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用升语调,哪句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遍插茱萸↑少一↓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

三、注意朗读的速度

古诗朗读还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再作些指导,让学生注意朗读的速度。诗歌朗读其实是读和唱之间的形式。一般来说,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沉寂郁闷、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读时应用慢速,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注意朗读时的停顿

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有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的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文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那么古诗朗读更应该如此。因此在学生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见解,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一,应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样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二,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让学生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让学生体会祖国古诗文的优美。

2.什么是诗歌的感情基调,语调,风格,

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可以看作主旨。)

诗歌的语调即表达感情的音律变化,因感情基调而异,或平缓,或急促等。(可以看作语气、节奏。反映诗人独有的特色)诗歌的风格即因诗歌表达手法和叙事角度而产生的手法差异,总体可分为现实和浪漫两种(风格在对古典诗词的评价中,尤为重要。没有风格的诗人,在诗坛中无法立足。诗人的基本风格,如豪迈、婉约是诗歌创作中逐步形成的,受生活、阅历、传承、喜好等诸方面影响。但有时也能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也有豪迈风格的作品。)

3.古诗所见,第一句用的什么语调,第二句用的什么语调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4.怎么朗读古诗显得抑扬顿挫、好听,让人想听

诗歌的特点是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1.深入领会诗的语言和意境,使自己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共鸣,朗读起来才会以情带声、生动感人. 2.声断情不断,用感情联系跳跃的结构.诗歌概括性强,常常抓住最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的几个镜头,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段与诗节之间也常有较大跳跃.朗读时,要运用语调的变化,把前后连贯起来,使感情延续下来. 3.分好“音步”.“音步”即一句诗用停顿分成的段落,又叫节拍或节奏.它可以使人感到句式的变化,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便于思考和理解.古诗音步固定,新诗不很整齐,长句子一般可分为三四个音步,特别短的只作为一个音步.音步里包含音节多的,读起来要紧凑,少的则舒缓,使两者所占时间大致相同. 4.读好韵脚. 古诗平仄对仗,韵律严整;新诗无平仄要求,但讲求语势的抑扬.新诗古诗都讲求押韵,韵脚宜用拖长字音显示,不宜用重音突出,否则会冲淡逻辑重音,影响语意的表达.。

5.形容声音的古诗词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有声音描写的:

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

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赋得寒蛩【唐】耿湋--尔谁造,鸣何早,趯趯连声遍阶草。

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噭噭入孤城。

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