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谢安的古诗谢安有自己的诗:《兰亭诗二首》、《与王胡之诗》《兰亭诗二首》(其一)伊昔先子。 有怀春游。契兹言执。 寄傲林丘。森森连岭。 茫茫原畴。逈霄垂雾。 凝泉散流。《兰亭诗二首》(其二)相与欣佳节。 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 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 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 安复觉彭殇。与王胡之诗鲜冰玉凝。 遇阳则消。素雪珠丽。 洁不崇朝。膏以朗煎。 兰由芳凋。哲人悟之。 和任不摽。外不寄傲。 内润琼瑶。如彼潜鸿。 拂羽雪霄。内润伊何。 亹亹仁通。拂羽伊何。 高栖梧桐。颉颃应木。 婉转虵龙。我虽异迹。 及尔齐踪。思乐神崖。 悟言机峰。绣云绮构。 丹霞增辉。蒙泛仰映。 扶桑散蕤。吾贤领隽。 迈俗凤飞。含章秀起。 坦步远遗。余与仁友。 不涂不笱。默匪严穴。 语无滞事。栎不辞社。 周不骇吏。纷动嚣医。 领之在识。会感者圆。 妙得者意。我鉴其同。 物睹其异。往化转落。 运萃勾芒。仁风虚降。 与时抑扬。兰栖湛露。 竹带素霜。蕊点朱的。 薰流清芳。触地儛雩。 遇流濠梁。投纶同咏。 褰褐俱翔。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 醇醪淬虑。微言洗心。 幽畅者谁。在我赏音。 2.有形容谢安相貌的句子吗说谢安的外貌,这个无可争议,一个字,帅! “谢家兰玉真门户”,这句话的确不是瞎说,谢安这一辈里,谢安和他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都是风流美男子。谢安的小儿子谢琰,后来参加了淝水之战,也是从小就“美风姿”,后来谢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段时期的江南第一美男(呵呵,果然代代精传)。谢混不仅美得无人能及,诗也写得很好,清华大学校名的出处,“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就是他诗里的句子。 来自 一世风华 --谢安_万大刀的刀刀刀_新浪博客 3.谢安有自己写的诗词吗1、《兰亭诗其一》 东晋:谢安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译文:未来的先祖们,今天大家都有幸来此踏青、春游。今特地写下了这些语言,以为日后之凭,籍以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于山林之中。 茂密深邃的森林,绵亘着崇山峻岭,浩渺辽阔的是,无边无际原野。遥远空旷的天空,降下了一层薄雾,凝聚成的清泉,向四面八方流去。 2、《兰亭诗其二》 东晋:谢安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译文:在一起欢度佳节,得意忘形之间,竟然随便揭起了下衣。淡淡的云彩,覆盖着明媚的风光,微风小心翼翼地鼓起风帆,小船在水中慢慢航行。 醇香可口的酒酿,陶醉了人们赤诚的心,飘飘然如同登上高台,见到了神圣的伏羲与唐尧。万事万物虽然各种不同,却遵循同一个道理,有生有灭,有兴有衰,怎么又觉得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夭寿者呢?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经孙绰、谢安、郗昙和王凝之的提议,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主持,在会稽山阴兰渚靠近鉴湖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千古流芳的修禊活动。 修禊,为古代一种除灾祛邪、祓除不祥的祭祀仪式,于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曹魏后改为三月三日进行。在这阳气充畅,春风和煦的大好时令,人们可以通过沐浴温暖的河水,涤净身上的不祥之气及祸根疾患。禊,同絜,即洁。 当时参加修禊的共有四十二位文士,除了饮酒作乐,还有赋诗抒情,当时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徐丰之、袁峤之等十一人各作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 这三十七首诗,汇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当时没想到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及其书法作品,后成为传世之宝、千古绝唱。然而,谢安赋所作的二首《兰亭诗》,却鲜为人知。 2、赏析 受老庄影响的晋代士人,大多都郁郁不得志,寻求问道一途。而谢安却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完全将自己放逐在官场里,来去如鲲鹏,自由高飞。 也许在别人看来,谢安的《兰亭诗》中所言实在托大,一逞口舌之快.但在某种度上,也许生死在诗人心中并无明显的区别。诗里的谢安已经完全忽略了生死的含义,这明显是受到玄学洗礼的超然者,“兀若游羲唐”,自然不惧怕生与死的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安 4.李白写的诗指谢玄还是谢安咏谢安隐居东山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这是李白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一诗中的开头两句。谢安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士族,西晋末年,谢氏家族随王室南迁,谢安落户会稽上虞,隐居东山。虽然一度曾赴扬州应卯任职,但他不久就称疾辞官,回东山隐居。李白既羡慕小隐的谢安,又要学远游的屈原。何谓“小隐”?“小隐”是与“大隐”相对而言的。“大隐”是“隐”得无影无踪;“小隐”则是虽过隐居生活,却还是与人来往的。《晋书·谢安传》说他“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谢安喜爱音乐、舞蹈,在他隐居东山期间,家里就热闹非凡。艺妓为他唱歌跳舞,谈笑风生。李白在《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一诗中有“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的诗句。如花的艺妓,不仅金屏笑坐,而且跳舞、唱歌。李白在《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谢安不仅在家中听唱观舞,还出门游山玩水。为了便于登山越岭,他使匠人特制了一种屐,也就是木履。后来,他那喜爱山水的侄孙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在登山越岭时常著这种屐。沈约(公元441—513年)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严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把这种木履叫做“谢安屐”或“谢公辰”。他在《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一诗中,有“吴风谢安屐,自足傲履袜”的诗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政治上受挫之后,更喜欢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喜爱歌舞、山水。携艺妓,听歌观舞,游山玩水的兴趣,与谢安相似。所以,他赋诗咏谢安隐山是可以理解的。 二、咏谢安东山再起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这是李白在《赠友人》一诗中的诗句。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举足轻重,是众望所归的人物。而谢安确也不负众望。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一诗的序中说“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李白这里所说的“桓公”,指的是征西大将军桓温(公元312—373年)。桓温曾多次请谢安出山,谢安终于答应。他为的是什么呢?李白认为,他为的是“苍生”。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李白有这样的诗句:“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在《送裴十八图南蒿山》一诗中,也有“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的诗句。“苍生”,指的是百姓,百姓也叫“黎元”。在上面提到的《书情题蔡舍人雄》一诗中,继“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的诗句之后,李白还有这样的诗句:“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正因为谢安出山为的是黎民百姓,所以他的出山显得潇洒自豪。李白在《山妓金陵子呈卢六》的诗中有“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谢安的这种神态。 谢安四十余岁出山从政,桓温死后,谢安执政(孝武帝时,位至宰相)。他与桓温之弟时任荆州刺史的桓冲同心协力,保护晋室。谢安对内采取“镇之以和静”的治国方略,使东晋朝内部出现所前未有的和睦气氛;对外,则加强军事防御,抵抗外敌入侵。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大军南下,江东大震,谢安临危不惧,谈笑自若,使谢玄等将领奋力抗击,取得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之后,谢安又乘前秦国崩溃之际,使谢玄等将领北伐,于次年(公元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这样,既保护了晋室江山,又使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足见谢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功臣,李白赋诗加以歌颂是完全应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