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民政的诗句(一) 天下民政,中国特色, 人民政府,“半壁江山”, 地位显赫,名副其实。 民政部门,人民群众的组织部。 民政工作,党和政府的宣传部。 ∥ 民政人,想为群众所想, 急为群众所急,帮为群众所需, 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 解决社会问题,调节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面宽量大,细致入微, 走村串户,工作艰辛。 民政事业,任重道远。 ∥ 大项三十,访贫问苦。 救灾救济,事关大局; 社会福利,造福人民; 五保供给,扶弱助残; 城乡低保,惠及千家; 医疗救助,便民利民; 慈善捐助,爱心奉献; ∥ 退伍安置,双拥优抚; 社区建设,居民自治;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行政区划,地名设置; 民间组织,社团管理; 殡葬改革,移风易俗; 婚姻登记,新事新办; 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老龄事业,夕阳颂歌。 (二) 是谁把党和政府, 关怀的种子 播撒到巴南大地 是谁把炙热般的, 情感 倾注于每一个, 最可爱和最可怜的人 ∥ 是我们上为政府分忧、 下为群众解愁, 把青春和热血, 献给人民的巴南民政人 ∥ 当天灾降临时 我们代表党和政府, 伸出援助的双手 为灾民, 送去食物和帐篷 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 当群众身陷贫困时 我们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为他们送去, 救助金和医疗补助 构筑起最后一道, 生存防线 ∥ 当佳节来临时 重点优抚对象, 和弱势群体手中 有我们送去的生活, 急用品和慰问金 使他们感受到, 党和政府的温暖 ∥ 这也是我们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在平凡中成就辉煌, 细微处, 蕴藏真情的, 巴南民政人 ∥ 婚登处领证的新人 2.关于“红十字会”的诗句有哪些1.红色的爱心 ,点燃了阑珊的希望,在每一片干涸的土地 ,播种关怀的曙光 ,无私的人们 ,按照上帝的旨意默默地流浪, 为每一个无助 ,献上一支臂膀 ,那交叉的双手只为了 ,给每一个伟大的希望, 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未来 ,一缕光芒。 2.你是燎原一星火,蔓延着光的生命,你是大海的滴水,折射出宽广博大,你是高山一巨石,彰显着坚忍不拔,你是人类的母亲,从不嫌弃每一位孩子,人道 写就了你的治会宗旨 ,博爱 昭示着你的慈善义举,奉献, 讴歌了你的时代精神,救灾、救护、救助 ,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吟唱了一曲曲爱心之歌 ,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事业是崇高的,你的生命力是强健的,人类将高举这面旗帜,把爱的雨露播撒。 3.百年磨砺,百年沧桑,百年的坚毅铸就了一个世纪的辉煌!那绚丽夺目的红十字啊,高高地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飘扬的红十字就是生命的力量,它给呻吟的伤者带来心灵的慰籍,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城镇村庄,飘扬的红十字就是希翼和渴望,那映着红十字的一双双泪眸,不再有丝毫的无助和彷徨,在临床用血的呼唤声中,是红十字会员率先伸出手臂,让汩汩的热血在病人体内流淌,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现场,是红十字会员带头挽起衣袖,以拳拳的爱心为人们作出榜样。 4.一花调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但是有一种透彻的灵魂却长存亘古,那便是_红十字架下的灵魂! 5.从未有一丝倦怠,从未有一点奢望,有的是扶危济困的人道主义精神,有的是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的理想,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持之以恒的是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经过了百年的世事变迁,亘古不变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人道、公正、中立、独立,统一、普遍、志愿服务,那绚丽夺目的白底红十字旗帜啊,将永远在共和国的上空高高飘扬! 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其前身可追溯于1904年3月10日成立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联系,截至2011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334个地(市)级红十字会、2848个县级红十字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铁路系统红十字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有9.8万个基层组织,215.6万名志愿者,11万个团体会员,2658万名会员,其中1775万名青少年会员。 3.求关于慈善救助的朗诵诗歌=============================================================== 配乐《感恩的心》 =============================================================== 爱心奉献、真情无限诗歌散文朗诵稿 (领):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类只拥有一个家园,沧海桑田的历史中,你我只拥有一次生命 (合):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和谐共存、仁爱互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领):在艰难中,同胞需要您的救助;在困境中,您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合):生命需要关爱,社会需要奉献。于是——就有了不为名誉、不为金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惟愿真爱长伴人间的白衣天使; (领):梦中的天堂实在遥远,现实中的乐园却能在你我的手中——开拓!团结互助,奉献爱心,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合):我们共有一片蓝天,都有同样的爱心,会有真诚和善良相伴,生命——不会寂寞! (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微笑和关爱,播洒欢欣和希望,以温暖和无私,传播友情和爱心,共同济危扶困,让奉献者的爱心播洒得更广阔、更深远,让生活更加美好!让世界更加美丽! (领):爱——在心中,路——在脚下 (合):志愿奉献的旅程中,有我们与你同行!…… 志愿奉献的旅程中,有我们与你同行!…… 向医院工作者敬礼! ============================================================================================================================== 4.形容救济的句子1.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2.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 3.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4.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5.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 5.有关社会救助的感想刚好我是学新闻的,那我就用两个真是的新闻案例来作为你的这个文章的开题吧。 在03年的时候,有一个孙志刚事件,因为没有证明而被收容最后致死。当时的社会救助机构叫收容站。 孙志刚时间促使中国的收容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收容变成了救助。前段时间有一个河南南阳的农民从云南的黑煤窑里逃出,然后一个人靠乞讨用了两年时间回到家里。 这里罗列两个案例我是想说如果孙志刚事件促进了中国收容救助制度的改革的话,现在我们通过这个农民案件似乎也应该我们的制度还要做一些完善。社会收容不能紧紧等待有困难人的求助了,似乎到了主动走出去的时候了。 还有你说的低保和五保,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又有很大相同的概念。呵呵,可能这样说你会很迷茫啊。 低保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而五保则是对农村的孤寡老人而言的。 我不知道这两种算不算是社会救助,这个概念我也不是很明白,不过我觉得可以用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那种思维方式来做这个问题。呵呵,我知道的就这些,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6.有没有表达社会上好心人给予的关爱的诗歌献给所有的生命 作为生命的一个粒子, 我永远的希望. 做一个您心力的支撑, 当您需要我时. 用生命的演绎象花开, 成就您爱的春. 我丰富着您的想象美, 在那四季变幻. 成就诗意光顾您的晨, 小鸟一般的唱. 亲吻您梦般美妙的听, 画幅一样浓情. 精彩着美丽想象着风, 掠过万种爱凝. 光顾您额头时吻香盈, 不用您完全懂. 只要您心灵倾心诗境, 我爱丰富真诚. 每次在海中与您漂瓶, 用浪花抚慰婴. 怜惜生命永远呵护醒, 在爱的海洋靓. 7.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