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态度端正的名言警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2.表示态度端正的词表示态度端正的词: 志洁行芳——志向高洁,bai品行端正。 真心实意——态度端正诚恳,没有虚du假。 真心诚意——态度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正心诚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正身清zhi心——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正身率下——端正自身,为下属dao表率。 抱诚守真——志在真内诚,恪守不违。 玉洁冰清——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开诚相见——形容待人态度端正诚恳,容显示出真心实意。 3.表示淡然人生态度的诗句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释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2、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宋代赵蕃《题中团寺柱》 释义:哪怕真的山中僧侣不喜好宾客;淡如水般的心境去面对,才有达到维摩境界。 3、莫听竹林穿叶声, 何妨徐行且沉吟。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释义: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慧能《菩提偈》 释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5、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杨慎《临江仙》 释义: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4.形容工作态度严谨的诗句工作态度严谨的诗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纸上得来的东西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来自与生活实践中自身的真实体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小孩方面,教育不通的地方,只有放手让小孩自己去闯,让小孩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在吃苦受累中摸索成长。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5.形容态度端正的成语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分秒必争 争分夺秒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凿壁借光 韦编三绝 目不窥园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磨穿铁砚 勤学苦练 风夜匪懈 风兴夜寐 无冬无夏 宵衣旰食 学而不厌 圆木警枕 幼学不厌 圆木警枕 幼学壮行 朝乾夕惕 只争朝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争分夺秒 手不释卷 刻苦 攻苦食淡 苦心孤诣 囊茧照读 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 卧薪尝胆 悬梁刺股 仰屋著书 映月读书 映雪读书 勇猛精进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折节读书 坐薪悬胆 专心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有恒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精卫填海 始终如一 始终不渝 水滴石穿。 6.关于态度的诗句1. 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洪应明《菜根谭》 2.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诸葛亮《舌战群儒》 3.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方圆并用.————洪应明《菜根谭》 4.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篇》 6.不因喜怒举兵,勿以思怨用人.————《孙子兵法》 7.无求备于一人.————《论语》 8.齿刚则折,舌柔则刚.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子路《忍经》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弱.————老子《道德经》 10.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礼让金》 11.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洪应明《菜根谭》 12.不与人争者,常得多利,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吕本中《官箴》 13.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淡然恬然,方不与世忤.————吕坤《呻吟语》 14.愚者喑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荫.————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5.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庄子.天地》 16.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愚若愚焉耳.————李哲《焚书.卷三》 1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18.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李白《相各歌辞.梁甫吟》 19.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老子《道德经》 20.谋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变化之妙,可谓万千.————曹操 21.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也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鬼谷子》 22.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 23.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论语》 24.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纪晓岚《训大儿》 25.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2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杜甫 2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30.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1.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 32.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绪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王安石 33.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荀子 34.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论语》 35.信,国之宝矣,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传》 36.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范仲淹《范正公文集》 37.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洪应明《菜根谭》 38.德者,事业之基.————洪应明《菜根谭》 39.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岳飞 40.公则无不明,正则无不达.————王阳明 41.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42.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3.心,是身体的主宰.天子以天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天下混乱;诸侯以国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国灭;平凡人 身体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受杀害.————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