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别扭的成语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忸怩作态、手足无措! 謷牙诘屈 同“诘屈聱牙”。謷,通“聱”。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謷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出处:语出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不尴不尬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出处:宋·吴泳《赋半斋送张清分教嘉定》:“道如大路皆可遵,不尴不尬难为人。”《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不间不界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出处:《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不猧不魀 “猧”念wō;“魀”念gà。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诘屈聱牙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2.形容感觉别扭、不谐调的成语有哪些1.格格不入 [gé gé bù rù] 基本释义 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出 处 清·袁枚《寄房师邓逊斋书》:“以前辈之典型;合后起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例 句 思想僵化的人,对新的观点、见解、理论,一开头总是会感到~的。 2.方枘圆凿 [fāng ruì yuán záo] 基本释义 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出 处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例 句 为了让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许多父母一味进行填鸭式的~的教育。 3.形容朋友间因闹小别扭而分开的诗成语“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文中讲到华歆因心神不一,管宁割断席子与之断交。后用来形容与朋友断交。 管宁学识渊博,见识超群,是三国时一位名士。不幸的是十六岁那年,他就死了父亲。亲朋好友见他们孤儿寡母日子过得艰难,就时常周济他们,捐钱送粮让他们渡过难关。但管宁却发誓要凭自己的智慧干出一番事业,因此他婉言谢绝亲友的资助,自己发愤读书学习知识和本领。 在管宁的同学当中,就数华歆和他最要好,两人情同手足,不分你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劳动的时候,他们俩又一起翻地种菜,挑水浇园。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园锄地,华歆一镢头下去,忽然挖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华歆一看挖出了金子,不禁欣喜万分,俯下身来把金子擦了又擦,反复把玩,爱不释手。正当他准备把金子往口袋里装时,却发现管宁不为所动,若无其事地还在那里锄地。华歆害怕管宁笑话自己,只得把那块金子又埋入土中。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个朝廷命官从外面的大路经过,这位大官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一派威风八面的样子。管宁依然目不斜视,正襟危坐地专心读书。可华歆就不一样了,他不时把目光离开书本,从窗户偷看那大官的威仪。最后终于忍不住,抛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过了好半天,华歆才从外边走进来,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做大官真是过瘾啦,你瞧人家,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唉!要是有一天我能够混到这份上,也就不枉此生。”华歆一边说,一边摸起书本。但他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脑子里总是浮现那位大官峨冠博带、高头大马的威风派头。 管宁本来就对他的浮躁和虚荣十分不满,现在看到他六神无主、羡慕不已的样子,不禁深深地为他惭愧起来,同时也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他知道如果再和华歆交往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于是管宁站起来,拿起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划开,然后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从此以后,管宁和华歆再也没有交往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