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要攻克什么城池的诗句

1.根据意思写词语: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

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范阳县(今河北定兴县一带)的蒯通去见县令徐公,说:“我听说你要死了,特地前来吊丧。不过,我还要祝贺你因得了我而死里逃生。”徐公莫名其妙,问:“这话从何说起?”蒯通说:“你当县令十多年,不知害了多少人。现在,受害者的亲属都要我找你报仇雪恨,将你杀死。但是,陈胜的武臣不知你干过这些坏事,我准备前去见他为你通融通融。就说范阳县令准备投降于你,你得多给他点好处,否则,别处守官就会拼命守城,‘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徐公投降后,如果给他很高待遇,让他到燕、赵一带活动,你就可轻取千里之地。”徐公听了,很感激蒯通。以后,陈胜派来的武臣果然采纳了蒯通的意见。

后来,人们把“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引申为“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有时,也直接引用作“金城汤池”,喻城池、阵地不易攻破。

2.形容攻克的成语

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解释】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破;不能读作“pè”。

【辨形】势;不能写作“事”。

【近义词】势不可当、所向披靡

【反义词】坚不可摧

【例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横扫残敌;~;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3.“国破山河,城春草木深”两句诗描写了城池什么之景

春望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4.他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用四字词语表示

1、以下这些成语,都可以用在(他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上

背水一战、

百战百胜

南征北战、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孤军奋战、

骁勇善战、

百战不殆、

身经百战、

决一死战、

血战到底、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速战速决、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裹血力战、

能征惯战、

以战养战、

尽锐出战、

不宣而战、

孤军独战

谋定后战、

2、例如,

他(谋定后战)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

他(不宣而战)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

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

他(决一死战)率领军队收复了被叛军攻占的城池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