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学术的诗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2.形容学者的诗句学者当务实。 宋代理学家 杨时 善学者其如海乎。 学者名言 清·袁枚《随园诗话》。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吸纳百川的大海样啊!这是袁枚的经验之谈。他说:做学问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自高自大和见识浅薄。他打比喻说:“自高者如峭璧,时雨过之,须臾溜散(指雨水从峭壁表面流散),不能分润(不能浸透滋润到内里):自狭者如瓮盎受水(像大腹小口的陶器盛水一样),容担容斗,过其量则溢矣。~!旱九年而不枯(遭受多年干旱也不枯竭),受八洲而不满(吸纳整个大地的流水也不满足)。无他,善为之而已矣(没有其他奥秘,只因为他们善于广泛深入地学习罢了)”。~比喻贴切,说理透辟,容易被人接受。 清代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 学者当自树其帜。 见清·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本句大意是:学者应当建树自己的旗帜。郑板桥是一位有气节的封建士大夫,思想较为开放,敢于面对封建礼教而标新立异,不媚流俗。~正是他这种品质的表现。此口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十分难能可贵。中国的学者,历来囿于四书五经的樊篱,思不出经,非礼勿言,往往足少小而学一艺,皓首方穷一经,并且是亦步亦趋,以注解前贤之说为荣。郑板桥号召学者自树其帜,颇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道出了为学应该创新的基本精神。 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3.形容学者的诗句有哪些1. 晋·陶渊明《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 宋·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3. 唐·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5. 宋·王安石《劝学文》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延伸出这么一句话: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贵者因书而守成。 4.形容研究的成语形容研究的成语有:不求甚解、观往知来、厚古薄今、极深研几、论道经邦等。 一: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 1.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不羡慕名利。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心得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二:观往知来[ guān wǎng zhī lái ] 1. 【解释】: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2. 【出自】:《列子·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译文:说圣人见出其实非出,但是他知道是入了另外一个境界,这叫觉性,来龙去脉都清楚,善于观察自心,就知道出入,往来,善恶之类的道理了。 3.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看过去就能预知未来 三:厚古薄今[ hòu gǔ bó jīn ] 1. 【解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2. 【出自】:《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译文: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是读书人的坏毛病。 3.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 四:极深研几[ jí shēn yán jī ] 1. 【解释】: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2. 【出自】:《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译文:《易经》是帝王用来极其深入地研究行政事务的东西,因为研究得深入,所以能够聚合全天下人的思想。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五:论道经邦[ lùn dào jīng bāng ] 1. 【解释】: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2. 【出自】:《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译文:设立太师、太傅、大保,这是三公。他们讲明治道,治理国家,调和阴阳。 3.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