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乐善好施古诗词

1.“乐善好施”成语出自哪里

乐善好施 ( lè shàn hào shī )

解 释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喜欢施舍。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用 法 联合式;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心地善良的人

示 例 欧阳山《三家巷》:“陈君既然~,我自然也当仁不让。”

宋湜懿文多识,名动人主,至与李沅同命。虽去沅远甚,然~,士类归之,亦可尚也。 ~《宋史·陈彭年传论》

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神全也。——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

2.历史上乐善好施的古人

第五伦,复姓第五,名伦,陕西人,东汉初著名清官。他质朴正直,乐德好施,体恤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

第五伦年少时就耿介而重义,平时邻里乡亲谁有了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王莽乱世,盗贼四起,百姓们都把第五伦当作依靠,推举他为首领抵抗盗贼。第五伦带领百姓们筑堡自卫,铜马、赤眉等几十支军队都没有攻下第五伦的营垒。第五伦得到地方官褒赏,做了掌管诉讼和赋税的官吏,他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对下属们说:“我们掌此职权,一言一行都关系民生疾苦,绝不可干害民贪占之事。”当上级官员授意第五伦多收些钱财时,第五伦一口回绝,他义正辞严的说:“哀民生之多艰,再行加收于心何忍?!”

第五伦担任会稽太守时,虽身居高位却依然节俭如故。穿布衣,吃糙米,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禄,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给穷苦百姓,并以清贫为家训,不置家产。他的朋友劝他说:“人各有命,以你一人之力,能救济多少?又怎么能救济每一个人呢?”第五伦回答说:“只是不辜负这一片心而已!”他的朋友说:“你自己清廉自守、不贪不占已属不易,又何苦不置家产,把什么留给后人呢?”第五伦笑着说:“你过奖了,我是在给后人攒德呢!”

在蜀郡太守职位上,第五伦鉴于郡府中的属吏多以资财入仕,他们追求奢华,不关心百姓。于是,他毅然将这样官吏全部裁汰精简,而改选有品德有节操的人担任,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他还向朝廷举荐了很多人品高尚的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官至九卿,并且都清正廉洁,没有一人因贪污受贿犯罪。

第五伦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当时朝廷外戚专权跋扈,大臣们无人敢谏。第五伦升任司空后,便屡屡上书抨击时弊,要求防止外戚骄奢擅权,并提出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坚决不能任命官职。因此得罪了不少有权势的人。同僚中有人劝他说:“你重仁重义,这是君子的美德。不过既在朝中为官,就该深谙官场之道。你不懂的变通,将来会后悔的。”第五伦回答:“仁德乃我毕生所求,此为大也,怎能为了求一官职而一旦尽失。你觉的意为我好,却不知我的志向啊!”

第五伦得到汉章帝的赏识和信任,后来一直位居三公。他推行教化,做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事,成为百姓景仰的人。他对别人说:“仁德不是攫取所能得到的,有了仁德才是成人做事之本。我自愧一生所做的善事太少了,而得到的福报却是无法想象啊!”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善念,坚定不移的行善,为他人着想,为自己真正的负责,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记取的。

3.孔子关于乐善好施的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4.古代灾难中乐善好施的人

冲着加分苯宝宝要努力啦!

1. 北朝魏齐时,有个宝宝叫李士谦, 家财万贯,为人慷慨,经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 :“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 ,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2.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3.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嘉定二年(1209年),金坛发生饥荒。刘宰遂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6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刘宰又两次设立粥局。据史载,其间受其惠者,每日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处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5.古文孙晷乐善好施翻译

原文出自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全文如下: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翻译如下: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时,就会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他却一点都不接受。

亲朋故友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人,常常来找人要东西,人们大都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的时候和他们一个被子睡觉,吃饭的时候和他们用一个碗吃饭,有时还会脱下自己的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

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等到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既感动友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扩展资料

1、孙晷,字文度,吴郡富春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是东吴宗室,是东吴将领孙秀的曾孙。自幼孝悌,受到他人称赞。去世时三十八岁。

2、孙晷除了有乐善好施的品德,还十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同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记载:

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外树下籓屏之间隐息,初不令主人知之。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扶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译文: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开半步一直侍奉在父母左右。富春这里供车子行走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跨过大江河流,他的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树或能遮挡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

他的兄长曾经生了很长时间的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9,精心料理,甚至跋山涉水,为兄长祈福,十分诚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晷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