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兰容若写的有哪些诗是关于妻子的纳兰的诗和文我不熟悉,他的《饮水词》词中爱情词很多,我曾经一首一首的找过,写给亡妻卢氏的大概有三四十首(有的词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和具体写作背景,所以不能确定是不是怀念卢氏的悼亡词)。比较有名的,比如《金缕曲·亡妇祭日有感》、《沁园春》、《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等等,还有下面这两首双调《忆江南》是在双林禅院伴灵的时候写的。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2.给纳兰容若的介绍和他的诗句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 暗香飘尽知何处。重到旧时明月路。 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 惜花人去花无主。 《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3.纳兰容若思念亡妻的诗句1.他怀念妻子,睹物思人,愁绪满怀,一片凄清。“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在落花时节,他望着满眼残红,想起亡妻的种种好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容若的悼亡词,写得声声凝泪,字字带血,令人不忍卒读。“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他举头遥望中天明月,思念亡妻,“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燕子又飞回来了,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但人却早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2.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3.西郊冯氏园看海棠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 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恍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亲,记得采纳哦 4.纳兰容若思念亡妻的诗句1.他怀念妻子,睹物思人,愁绪满怀,一片凄清。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在落花时节,他望着满眼残红,想起亡妻的种种好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容若的悼亡词,写得声声凝泪,字字带血,令人不忍卒读。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他举头遥望中天明月,思念亡妻,“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燕子又飞回来了,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但人却早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2.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3.西郊冯氏园看海棠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恍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亲,记得采纳哦。 5.纳兰容若的诗和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 有《通志堂》。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辞海》1989年版)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在中国当代,知道纳兰容若的人远没有知道他父亲纳兰明珠的人多。 原因归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崇尚歌颂高尚的思想,崇尚抨击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诗篇,这么一来,纳兰容若那些描写情感的词就在这个重视思想教育的时代没落了。 这确实叫人十分心痛,这么一个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才子,怎么可以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在那些研究纳兰词的工作人员处于“绝望”之时,编剧于正为他们点燃了希望。他导演了第一部刻画纳兰容若人生的电视连续剧《烟花三月》。 惭愧地说,我也是从《烟花三月》中认识到这位销魂绝代佳公子的。当时一听到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心中只有两个字形容:惊艳。 纳兰容若即便是胸纳幽兰,神容略若。这样风光旖旎的名字怎能不叫人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其实是他的字。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在这里我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只要读过纳兰词的人就会发现,他的词蕴涵着无限的“愁”。 随便拿几首词来感受一下: 梦江南①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从“心字已成灰”“泪与灯花落”这些词句中不难看出作者的一种愁苦和幽怨之心。 那么是什么使得他写出如此“萧条”的文字呢?若是于正的《烟花三月》是完全根据历史来拍摄的,那么,纳兰容若的“愁”完全是源于他那如烟花般绚丽却短暂的爱情故事。陪陵妃子孔四贞②和他的爱情可以称得上是绝了,作为观众的我也难免为他们的故事落下感动的泪水。 可惜的是,这只是编剧丰富的想象。但是,编剧将爱情作为整部电视剧的主线不是没有道理的。 容若的一生中一共娶了四个女人。最早的是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可不幸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 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容若对这四个女人的感情都很深(他的那些关于爱情的词大多灵感来源于她们),他当然不愿意失去谁。可是最爱的妻子却在结婚三年后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十分之大的。 下面这些词都是为他死去的爱妻所写,其“愁”可谓达到了极点。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③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照古代人的习俗,男子娶妻一般在十八到二十岁,容若的第一任妻子是在他们成婚三年后死去的,那容若当时应该是在二十一到二十三岁的样子。此时他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才气也开始迸发,照这样一来,他那些绝世之作都应该完成于妻子死后。 虽然说容若后来又继续娶了三个,而且个个温柔贤淑,其中沈婉还是著名的才女,但她们对容若的词作影响是不深的。从容若一生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一直没有走出亡妻的阴影。 他把自己比喻成“人间惆怅客④”,他的心好像早就随妻子而去了。那么,是什么使他继续写出惆怅的文字?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又是什么? 应该就是和纳兰容若整日在一起的那些文人雅客了。 容若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这些人有同样的向往和兴趣。 他们每个人都有政治上的抱负,但他们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官场太危险,他们不愿意走进纷繁的世界。 自从失去妻子后,容若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除了自己至爱的“词”外,就是他们了。虽然容若的词以“愁”字贯穿,但却是“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6.关于纳兰容若的诗词个人感受`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投殳久戍之苦,伤离感逝之痛,以及难以指名的怅闷是纳兰词的基本内容。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胜,情真景真,“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饰,却如天生丽质,无不鲜明真切,摇曳动人。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遗愿,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所谓“未染汉人风气”,就是指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堆垛典故的毛病。 纳兰性德的品行为人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跟很多不得志的汉族文士是好朋友,给过他们真诚的帮助。他应顾贞观清,援救吴兆骞入关,“生馆死殡”,更被传为一时佳话。 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坛的一个奇迹,纳兰词的魅力至今不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年轻人对纳兰词的热情依旧不减,以至有“纳兰一族”之说。纳兰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如今我们还能在他当年生活的地方寻觅到不少他华美人生的履痕。 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 7.纳兰容若写给亡妻的词纳兰性德《金缕曲》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作者生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讳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大学士、太子太傅,母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清史稿》有传。有《通志堂集》,附词四卷,后人汇辑成《纳兰词》,今存词348首。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 “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 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严迪昌点评:纳兰性德虚年三十二岁就去世,他赋悼亡之年是二十四岁,作这阕《金缕曲》是三年祭,再过五年他自己也“埋忧地下”。 卢氏卒后,他实际上是“续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愿,“人间无味”之感,几乎紧攫他最后十年左右的心脉。词人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有“不是人间富贵花”之句,这一令人惊悚的心音,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 卢氏这位帏内红粉知己的逝去,加深着他对“人间”的厌弃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觉、人间无味”上。 说“也觉”,是指亡妻认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识,这绝对是“知己”感,从而益坚缘结“他生”的心愿。纳兰的苦心驱笔,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的转化切入。 三载魂杳,是“梦”还是“醒”?“是梦久应醒矣”!那么不是梦,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脱,是也醒悟到“人间无味”。如此说来,活着的转是在“梦”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语写到如此程度,只觉沉痛之极,也深刻之极。 上片从“不及夜台”起转出对亡妻的怜爱,钗钿约抛,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难解语。于是启起下片的心祭。 “他生”“缘悭”句,语痴入骨,情伤肠断,超时空的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诚属惊心动魄又令人不忍卒读。“清泪尽”时“纸灰起”,是否是亡妇“年年犹得向郎圆”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显灵?嘉庆年间词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说:其词“韵淡疑仙,思幽近鬼”,这阕词可谓是后一句范本。 所谓“思幽”,实系词人将追求与失落相交融而又毫不涂饰地痛楚抽理。(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王步高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 这时纳兰性德二十六岁。据徐乾学所撰《纳兰君墓志铭》载,性德之“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 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氏卢氏墓志铭》载:卢氏“年十八归……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 卢氏与纳兰性德结婚时,性德二十岁,婚后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纳兰性德生长富贵之家,为承平少年,乌衣公子,丧妻使他尝到人生的苦涩。 这首《金缕曲》是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 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亡妇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 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 8.纳兰容若 和仓央嘉措的经典爱情诗句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 牵尔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抚尔秀颈, 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