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用来形容关注同情弱者的诗句

1.古代关于同情弱者的诗

又呈吴郎 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以前已写过一首,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

郎是对人的爱称。杜甫迁居,将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个吴姓亲戚。

这家亲戚一住进去,就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篱笆,防止别人打枣。杜甫不同意这种做法,便作此诗婉言相劝。

②扑枣:打枣。任:听任,不要干涉。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③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④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怕。

转须亲:是说我们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 ⑤即:马上。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⑥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

甚真:太认真了。 ⑦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

贫到骨:一贫如洗。 ⑧戎马:兵马,指战争。

【译文】: 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

2.同情弱者的诗句有什么

蚕 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悯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3.关于关心弱者的古诗词 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4.形容同情的诗句

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同情弱者的四字词语

然神伤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

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黯然失色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失色:因惊慌或其他原因变了脸色。比喻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黯然无色 黯然:发黑的样子。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昂然自若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不轻然诺 轻:轻易;然诺:许诺。

不随便许诺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粲然可观 粲然:鲜明的样子。

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 翻然改图 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

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 寂然无声 寂静没有声音 迥然不同 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完全不同 蔼然可亲 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蔼然仁者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憬然有悟 憬然:觉悟的样子。

有所觉悟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茫然自失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毛骨耸然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毛骨竦然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 安然无恙 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黯然伤神 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昂然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

黯然销魂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

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傲然屹立 形容坚定,不可动摇地站立着。

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

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勃然奋励 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

奋发起来,激励自己。 不期而然 期:希望;然:如此。

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不期然而然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不以为然 然:是,对。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冁然而笑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超然物外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引申为置身事外。 超然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

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

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超然自得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超然自逸 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

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

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春意盎然 春意:春天的气象。

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嗒然若丧 形容懊丧的神情。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

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大谬不然 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

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大义凛然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淡然处之 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它,不拿它当回事。

淡然置之 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荡然无存 道貌岸然 幡然改途 翻然改进 。 翻然悔悟 防患未然 废然而返 忿然作色 怫然不悦 。

功到自然 故我依然 果不其然 悍然不顾 果然如此 浩然之气 涣然冰释 浩气凛然 赫然而怒 火然泉达 环堵萧然 恍然大悟 寂然不动 霍然而愈 浑然一体 豁然贯通 惠然肯来 浑然无知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孑然一身 孤孤单单一个人。

戛然而止 井然有序 迥然不群 侃然正色 截然不同 岿然独存 喟然长叹 毛骨悚然 慨然允诺 溘然长往 岿然不动 理所当然 漠然置之庞然大物 怦然心动 然荻读书 跫然足音 任其自然 爽然若失 突然袭击 泰然处之 肃然起敬 索然无味 听其自然 泰然自若 巍然屹立 惘然若失 蔚然成风 兴味索然 袖然举首 兴趣盎然 轩然大波 兴致索然 嫣然一笑 哑然失笑 因其固然,一目了然 怡然自得 依然如故 油然而生 依然故我 毅然决然 足音跫然 昭然若揭 正气凛然。卓然不群 同然一辞 悄然无声 意兴盎然 意兴索然 岸然道貌 灿然一新 怅然自失 超然不群 超然独立 超然绝俗。

超然迈伦 超然远举,超然远引 超然自引 怆然涕下 大缪不然 道貌凛然 道貌俨然 幡然悔悟 废然而反 斐然向风 斐然乡风 艴然不悦 怫然作色 圭角岸然,寒灰更然 酣然入梦。焕然如新。

浑然天成 混然天成。 混然一体浑然自成 豁然大悟 豁然顿悟 豁然开悟 豁然确斯豁然省悟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 井然有条 慨然应允 溘然长逝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茫然不解毛发悚然 毛发耸然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靡然顺风。

6.表达“同情”的诗句有哪些

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2.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

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4. 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5.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7. 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杨万里)

出处:

1. 《卖炭翁》

2. 《观刈麦》

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 《贫女》

5. 《离骚》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竹枝歌》

7.表达同情的诗句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李绅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悯农》其三 李绅

4、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

5、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卖炭翁》

7、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观刈麦》

8、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

9、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11、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12、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秦韬玉

13、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1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秋雨叹》杜甫

17、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竹枝歌》杨万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