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以雨为意象的诗词很多,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 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中国古代诗歌中“雨”的意象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 3.雨,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双调·清江引》(元代张可久写得)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韩愈《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