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岭南文化的诗句 四句诗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复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曾被贬岭南,写过很制多有关诗词。下面这首《定风波也》很喜欢)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知,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道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描写岭南的诗句1、送人游岭南 唐代:司空曙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2、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3、送王昌龄之岭南 唐代: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4、岭南江行 唐代: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5、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6、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宋代: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8、寒食 宋代:郑刚中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9、送郑明府贬岭南 唐代: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10、别岭南熊判官 唐代:元稹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3.关于岭南的诗句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区仕衡 (宋)《岭南大雪》 海冻珊瑚万里沙, 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 谁问袁安处士家。 宋之问(唐)《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4.岭南派诗词岭南诗派, 是中国诗坛上著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诗派, 也称做“ 广东诗派”或“粤东诗派”。前人论述岭南诗派, 每溯源于张九龄。汪辟疆云“ 岭南诗派, 肇自曲江。”①曲江, 指张九龄, 亦有学者把岭南诗派径称“曲江诗派”。②张九龄诗, 格调高雅, 有一种秀劲之致, 给当时和后世的诗人以很大的影响。宋人魏庆之已称之为“ 张曲江体”, ③可举《感遇》诗为代表作兰叶春茂毅, 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 自以为佳节。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这是组诗十二首之一。以春兰、秋菊设喻, 清操自守,不求人知, 如明人高糠所云“ 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 体合风骚, 骚骚乎盛唐矣。” ④张九龄这种体格的诗歌, 开创了岭南百代诗风, 但严格来说, 张九龄时代, 岭南诗坛尚未出现诗人群体, 岭南诗派亦未真正形成。 晚唐的邵渴和陈陶, 是张九龄之后较著名的岭南诗人。邵渴诗内容充实, 涉及社会面较广, 不用任何彩绘的词语, 不用过多的修辞手段, 以朴实无华的真情来感动读者。如《岁丰》诗皇天降丰年, 本忧贫士食。贫士无良畴, 安能得稼墙工佣输富家, 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 役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 施恩强者得。这是一种“洗剥到极净极真”的艺术风格。⑤肆口出, 以表示强烈的愤激之情。 张九龄诗的雅正与邵渴诗的真朴, 成为岭南诗派的两条艺术主线, 一直影响着各代岭南诗人。如宋代的余靖, 明代的孙赘、欧大任、区大相、屈大均、陈恭尹, 清代的黎简、宋湘, 近代的黄遵宪、康有为,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 有意或无意, 大都沿着这两条主线进行艺术创作, 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岭南诗歌“雄直”之气, 在唐代已露端倪。北宋时期岭南诗坛的代表人物是余靖。其诗“亦坚炼有法。时欧阳修变体复古, 靖与交厚, 故亦弃华取质, 为有本之学” 。⑥余靖诗继承了张九龄、邵渴的传统, 体现出幽峭傲兀、苍劲朴老的风骨。如《双松》诗自古咏连理, 多为阳艳吟。谁知抱高节, 生处亦同心。风至应交响, 禽栖得并阴。岁寒当共宁, 霜雪莫相侵。此诗托物言志, 表现出一位“ 炳娘青史”的名臣刚正不阿的品质, 诗格亦与张九龄《感遇》相似。 南宋时较著名的诗人有崔与之与李晶英。崔诗风格高华壮亮, 多忧念国事之作。如《送范槽赴召》诗“棋于观局易, 药到处方难。休戚君眉睫, 安危我肺肝。别来年事晚, 病起岁华残。东望强人意, 天风送健翰。”在沉郁中有高华之致。李诗刚直激昂, 奇崛遒健。如《题石室木》诗“似屈才伸蛇解蛰, 似断还连龙脱骨。天河失却古搓撅, 落在人间撑突兀。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 老死画工无此笔。”托物言志, 峭劲有骨, 表现出诗人胸中奇杰之气。崔与之和李晶英二家诗, 健笔凌云, 体现了岭南诗歌“雄直”的本色。宋末的爱国诗人区士衡、赵必王象、李春雯、陈纪等均遵循岭南诗歌的传统进行创作, 并结成诗人群体, 可以说, 岭南诗派在南宋后期已初步形成。 最早标举出“岭南诗派”一语的是明代诗学家胡应麟。他说“国初吴诗派防高季迪, 越诗派防刘伯温, 闽诗派防林子羽, 岭南诗派防于孙董仲衍, 江右诗派防于刘楼子高。五家才力, 咸足雄据一方, 先驱当代”⑦又说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的诗坛, “自吴、楚、岭南之外, 江右独为彬蔚。”⑧胡氏认为明初中国诗坛有吴、越、闽、岭南、江右五大诗派, 明中叶有吴、楚、岭南、江右四大诗派。 5.关于赞美岭南的古诗岭南大雪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岭南鞭春 年代:【宋】 作者:【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岭南道中 年代:【唐】 作者:【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 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 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年代:【宋】 作者:【张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 谪岭南道中作 年代:【唐】 作者:【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送人游岭南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岭南江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送周愿判官归岭南 年代:【唐】 作者:【姚系】 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 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往复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晨奔九衢饯,暮始万里程。山驿风月榭,海门烟霞城。 易绡泉源近,拾翠沙溆明。兰蕙一为赠,贫交空复情。 当然最出名的句子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原句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6.有“岭南文化内涵”的古文诗句有哪些一丶唐 · 司空曙《送人游岭南》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二丶唐·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三丶唐·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四丶唐·柳宗元《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五丶宋·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古诗《岭南江行》的译文是什么?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7.赞美岭南的诗句有哪些唐代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释义: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2、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3、宋代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释义: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4、唐代司空曙《送人游岭南》: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释义:不远万里去到岭南游玩,到时柳树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整日只知逢迎他人,饮酒作乐。天晓时分可以看见随波浮动的华丽游船,暖风拂过让人不禁解下黑色的貂裘。如果行囊里的财资不够,也不要埋怨故乡太遥远。 5、唐代柳宗元《岭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431343738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释义: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8.带 岭南人 的诗句新荔篇 并序 [明]文征明 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锦苞紫膜白雪肤,海南生荔天下无。 盐蒸蜜渍失真性,平生所见唯萎枯。 相传尤物不离土,畏冷那得来三吴。 顾家传来三四株,桂林翠幄森森殊。 远人无凭未敢信,持问闽士咸惊呼。 还闻累累生数子,绛绡裹玉分明是。 未论香色果如何,只说形模已珍美。 千载空流北客涎,一朝忽落馋夫齿。 白图蔡谱漫夸张,文饰宁如亲目视。 饱啖只于乡里足,鲜尝渐去京师迩。 不须更作岭南人,只恐又无天下痏。 朝来自讶还自疑,事出非常有如此。 虽云远附商船达,不谓滋培遂生活。 始知生物无近远,故应好事能回斡。 卉物聊占地气迁,造化竟为人事夺。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香亦萌孽。 由来沃衍说吾乡,异品珍尝曾不乏。 不缘此物便增重,无乃人心贵希阔。 福山杨梅洞庭柑,佳名久已擅东南。 风情气味不相下,称绝今兼荔枝三。 游星湖看花 清晨薄雾罩幽氛,日出行舟倍畅神; 不啖荔枝餐秀色,风流此日岭南人。 9.有关于岭南画派的一切资料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 创始人 陈树人《马》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 “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它有如下特点: 高剑父《秋鹰图》 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三、博取诸家之长; 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画派的主要精神 “ 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 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革命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岭南画派 (二)时代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在区别于旧国画流派的主要特征; (三)兼容精神,这是“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是革新的重要途径; (四)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动力。 这四种精神是互相联系的,它构成了“岭南画派”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是这一画派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革命精神是“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这种革命精神,又是和“岭南画派”创始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倾向分不开的。 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在题材内容上大胆革新,也是这一画派能够永葆青春的原因。兼容精神,也就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是“ 陈树人《春柳小鸟》 岭南画派”最重要的主张,是它的艺术原则,也是“岭南画派”革新的途径。 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岭南画派”历久不衰的奥秘。只有创新,它才有生命力,而创新体身既是目标,也是这个画派发展的动力。 “岭南画派”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状大,就是有创新精神作为推动力。 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一样。 第二代的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也风格各异。他们的后辈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画家,也各有自己的面目。 高剑父不希望学生学得跟他一样,他声称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得名由来 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取名,大致依照两个原则:或按画家活动的地 关山月《红梅》 区,或按艺术表现的特点。 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外国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巴黎画派等等。 后者如中国的“没骨派”、米家山水(以“米点”得名,这是双关语);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表现派等等。 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中国的文人画派、外国的巡回展览会派等。 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有关。 很明显,“岭南画派”之称,是按第一种原则 ——地区性命名的。 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奇怪,这个名称却曾经很令画派的创始人感到不满。 据关山月说:“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 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已。 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 赵世光说:“当岭南三家的画风越来越受全国欢迎时,三人再次商讨,以岭南人所创的画派,简称为‘岭南派’,据闻最初高剑父不同意,认为此派不应局限岭南,树人则解释——‘画派是从岭南创立,并无不得向外发展之意’,终于定名为‘岭南派’。” 如果所传属实,则岭南画派的取名使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了——至少对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来说是如此。后来,好些“派中人”也一唯师言是依,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还在文章中置辩,认为岭南派之名“不够恰当”。 到今天,尚有人提议要“恢复‘折衷派’ 之名”呢。 [编辑本段]名称的沿革 第一说云:"关于'岭南画派'这个名称。 并不是哪个岭南画家自封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群众创造的。当年高剑父先生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