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古诗词知识--------诗、词、曲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1.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2.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3.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有关古诗的知识和故事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 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 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 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扩展资料古诗的特点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体诗。 3.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1、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2、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3、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4.20条诗歌常识不知道是否是这个。 我也不清楚。 一上平声 【一东】 东同童僮铜桐峒筒中(中间)衷忠虫冲终忡崇嵩(崧)戎狨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酆充隆空(空虚)公功工攻蒙蒙朦幪笼(名词,董韵同,又动词独用)胧聋栊巃昽洪红虹鸿丛翁匆葱聪骢通棕蓬【二冬】 冬彤农宗锺钟龙舂松冲容溶庸蓉封胸凶汹凶匈雍(和也)浓重(重复,层)从(随从、顺从)逢缝(缝纫)峰锋丰蜂烽纵(纵横)踪茸邛筇慵恭供(供给) 【三江】 江缸窗邦降(降伏)双泷庞舡撞(绛韵同) 【四支】 支枝移为(施为)垂吹(吹嘘)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动词)滋持随痴维卮螭麾墀弥慈遗(遗失)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参差)疲茨卑亏蕤骑(骑马)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羁彝髭颐资糜饥衰锥姨夔祗涯(佳麻韵同)伊追缁箕治(治理,动词)尼而推灰韵同)縻绥羲其淇麒祁崎骐锤罹漓鹂璃骊狝罴貔仳琵枇尸鳷栀匙蚩篪絺鸱踟嗤隋虽睢咨淄鹚瓷萎惟唯厮澌缌逶迤贻裨庳丕嵋郿劘蠡(瓠勺,齐韵同)氂痍猗椅(音漪,木名) 【五微】 微薇晖辉徽挥韦围帏闱霏菲(芳菲)妃飞非扉肥威祈旗畿机几(微也,如见几)稀希衣(衣服)依归苇饥矶欷 【六鱼】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麻韵同)渠余予(我也)誉(动词)舆馀胥狙助(鉏、锄)疏(疏密)疎(同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如墟於畲淤妤璵蜍储苴葅沮龃据(拮据)鶋蕖歔茹(茅茹)洳摅榈 【七虞】 虞愚娱隅刍无芜巫于衢儒濡襦须株蛛诛殊铢瑜榆愉谀腴区驱躯朱珠趋扶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吾梧吴租卢鲈炉芦苏乌污(污秽)枯粗都茱侏徂樗蹰拘劬岖鸲芙苻鄜桴俘须臾繻吁滹瓠蝴糊鄠醐糊呼沽酤泸舻轳鸬驽孥逋匍葡铺殳酥菟洿诬呜鼯逾(逾)禺萸竽雩渝貐揄瞿 【八齐】 齐黎藜犁梨妻(夫妻)萋凄凄堤低题提蹄鸡稽兮倪霓西栖犀嘶梯鼙齑赍迷泥(泥土)溪圭闺携畦嵇跻滩脐奚醯蹊黧(支韵同)醍鹈珪睽 【九佳】 佳*街鞋牌柴钗差(差使)崖涯*(支麻韵同)偕阶皆谐骸排乖怀淮槐(灰韵同)豺侪埋霾斋娲*蜗*蛙* (有*号的字,词韵属第十部;其余属第五部。) 【十灰】 灰恢魁隈回徘(音裴)徊(音回)槐(音回,佳韵同)梅枚媒煤雷罍颓(颓)催摧陪杯醅嵬推(支韵同)回虺豗诙培崔才*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孩*騋*腮* (有*号的字,词韵属第五部,其余属第三部。) 【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身宾滨邻鳞麟珍瞋尘陈春津秦频苹颦银垠筠巾囷民岷贫莼淳醇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榛遵循甄宸郴椿鹑嶙辚磷驎泯(轸韵同)缗邠嚬诜駪呻伸漘寅姻荀询郇峋氤恂逡嫔皴 【十二文】 文闻纹蚊云分(分离)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熏曛云芹欣芸耘沄氲殷汶阌氛濆汾 【十三元】 元*原*源*鼋*园*猿*垣*烦*蕃*樊*暄*萱*喧*冤*言*轩*藩*魂*袁*沅*援*番*繁*幡*瑶*埙*(埙)骞*鸳*蜿*浑温孙门尊樽(罇)存敦蹲蹲 豚村屯盆奔论(动词)昏痕根恩吞荪扪 (有*号的字,词韵属第七部,其余属第六部。) 【十四寒】 寒韩翰(羽翮)丹单字鞍难(艰难)餐檀坛滩弹残干肝竿乾(乾湿)阑栏澜兰看(翰韵同)丸完桓纨端湍酸团攒官棺观(观看)冠(衣冠)鸾銮峦欢(驩)宽盘蟠漫(大水貌)叹(翰韵同)邯郸摊玕拦磻珊狻 【十五删】 删潸关弯湾还环鬟寰班斑蛮颜奸(奸)攀顽山闲艰闲间(中间)悭患(谏韵同)孱潺 二下平声 【一先】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弦烟燕(国名)莲怜田填年颠巅牵妍眠渊涓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毡膻蝉缠连联篇偏扁(扁舟)绵全宣镌穿川缘鸢捐旋(回旋)娟船涎鞭铨专圆员乾(乾坤)虔愆权拳椽传(传授)焉鞯褰搴汧千铅舷跹鹃蠲筌痊悛邅鹯旃鳣禅(参神,逃禅)婵单(单于)躔颛燃琏便(安也)翩楩骈癫阗畋钿(霰韵同)沿蜒胭 【二萧】 萧箫挑(挑担)貂刁凋雕雕雕迢条髫跳苕调(调和)枭浇聊辽寥撩寮僚尧宵消霄绡销超朝潮嚣骄娇焦燋椒饶桡烧(焚烧)遥徭摇谣瑶韶昭招镳瓢苗猫腰桥乔妖飘逍潇鸮骁祧鹪鹩缭獠夭(夭夭)幺邀要(要求,要盟)飖姚樵侨憔标飙嫖漂(漂浮)剽徼(徼幸) 【三肴】 肴巢交郊茅嘲钞包胶爻苞梢蛟教(使也)庖匏坳敲胞抛鲛崤啁鵁鞘抄蝥咆哮 【四豪】 豪毫操(操持)髦绦刀萄猱褒桃糟旄袍挠(巧韵同)蒿涛皋号(号呼)陶鳌曹遭羔高嘈搔毛滔骚韬缲膏牢醪逃劳(劳苦)濠壕饕洮淘叨啕篙熬翱嗷臊 【五歌】 歌多罗河戈阿和(平和)波科柯陀娥蛾鹅萝荷(荷花)何过(经过,个韵同)磨螺禾珂蓑婆坡呵哥轲(孟轲)沱鼍拖驼跎柁(舵,哿韵同)佗(他)颇(偏颇)峨俄摩麽娑莎迦靴疴 【六麻】 麻花霞家茶华沙车(鱼韵同)牙蛇瓜斜邪芽嘉瑕纱鸦遮叉奢涯(支佳韵同)夸巴耶嗟遐加笳赊槎(查)差(差错)楂杈蟆骅虾葭袈裟砂衙枒呀琶杷 【七阳】 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帝王)房芳长(长短)塘妆常凉霜藏(收藏)场央鸯秧狼床方浆觞梁娘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互相)湘箱创(创伤)亡忘芒望(观望,漾韵同)尝偿樯坊囊郎唐狂强(刚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行列)妨棠翔良航疆粮穰将(送也,持也)墙桑刚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