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常识

1.宋词常识1、词是

1、词是__唐___时兴起、__宋___代盛行的一种___诗歌形式____. 2、由于它可以配乐歌唱,亦称__乐府_____、__曲子词_____ ;而且它句式长短不齐,故称_长短句___;另外,它还被称为____诗余___、__琴趣 等. 3、词的主要特点:①都有___词牌名____ ; ② ____篇幅___短小(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 小令、中调、长调(1)_58__字以内是_小令__;(2)_59__字至_90_字是中调;(3)_91_字以上是长调,这种词另称为 ③一般分段(词的段称为 阙 、片) 4、请列举常见的五种词牌: _念奴娇__、_如梦令__、__一剪梅__ 、__卜算子__、__天净沙__. 5、柳永是北宋 婉约 派词人,字_耆卿_,世称___柳屯田____.形式上大量创作慢词,扩充了词体的容量.内容上以写男女相思之情、羁旅行役之苦、都市生活为主.后人评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6、苏轼是北宋 豪放 派词人,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与其父 苏洵 、弟_苏辙_并称“三苏”.他以诗为词,即凡诗能写的,词几乎都能写. 7、稍后的 姜夔 被称为词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南宋一代典雅词风. 8、南宋词坛最重要的词人是李清照、.李清照,婉约 派词人,号 易安居士 ,后人辑有她的词集 《易安居士文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等是她写的名句.她是南渡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创作以北宋灭亡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明丽清新;后期转而表现家国之恨,低徊哀怨,她的词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世称“_易安体”. 9、辛弃疾是南宋著名 豪放 派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居士 .其词往往抒写奋发向前、坚决抗金的雄心壮志以及 壮志难酬 的愤激不平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是其名作.其中“永遇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 ,规定了这首词的 格式 、字数 、平仄和声韵;“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 词题 ,“京口”即现在的 镇江 市,“建康”是现在的 南京 市,它的别称还有 建邺 、金陵 等. 10、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他的诗集叫 剑南诗稿 ,文集叫 渭南文集 . 11、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创始者,他和北宋诗人张耒、晁补之、秦观 同受苏轼奖掖、提携,故天下称之为“苏门四学士”.。

2.“宋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歌曲、长短句。

最初的词都可以配合音乐来唱。 词,萌发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全宋词》收词将近两万首,许多词已经与音乐无关,而成了诗的别体,人称“诗余”。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以内)、慢曲(91字以上)的区分。

词有词牌, 词牌是词谱的名称。词谱的数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时期,总数应在一千以上,如《菩萨蛮》、《如梦令》、《西江月》、《蝶恋花》、《念奴娇》、《天仙子》、《玉楼春》、《渔家傲》、《临江仙》、《贺新郎》、《齐天乐》、《芳心苦》、《永遇乐》、《桂枝香》、《卜算子》、《水龙吟》、《声声慢》、《虞美人》、《鹧鸪天》、《钗头凤》、《踏莎行》、《望海潮》等。

每个词谱都规定了词的字数、韵数、平仄以及它的格式,依照词谱所规定的格式写词叫“填词”或“倚声” 。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

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填词讲究声韵,要按词牌押韵。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

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

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qi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与豪放。 明张?:“少游(秦观)多婉约,子瞻(苏轼)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

明徐师曾中:“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 (见《文体明辨序说》) 清王士?:“仆谓婉约以易安(李清照的号)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的字)称首”。(见《花草蒙拾》) 北宋著名词人有: 北宋前期词人:晏殊、晏几道、范仲淹、欧阳修、张先、柳永(市井词人) 天才词人:苏轼 苏门词人:秦观、贺铸、黄庭坚 格律词人:周邦彦 旷世才女:李清照 南渡词人:朱敦儒、陈与义、张元干 南宋著名词人有: 辛弃疾,别立一宗“稼轩体” 辛派词人: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 辛派后劲: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 姜夔,词风“清空骚雅” 史达祖、吴文英 姜派后继: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

3.谁能介绍些宋词的基本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 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 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 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 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 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 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 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 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 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 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 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 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 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 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 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 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 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 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 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 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 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 “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 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 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

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 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 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 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 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 中“微”韵。

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

本词上片 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 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 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 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 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这是我们 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 错迭出。

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

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 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 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

4.唐诗宋词的知识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5.关于宋词的知识

百科上就有啊.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6.关于“宋词"的知识 50字左右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