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古诗中的美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尤其是排比,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 2.【含有美字的古诗句5条】1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2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3《诗·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5.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六朝,谢庄《月赋》)6.美人清江畔,是夜月吟苦.(王昌龄)7.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白居易《感镜》)8.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杜甫《寄韩谏议注》)9 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10风兰舞幽香,雨叶堕寒滴.美人来不来,前山看向夕.【怀郑洎】孟迟。 3.古诗词中的各种美1)“读”,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诗词中的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2)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三千年来我国诗人辈出,佳作如林。在现在的中学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 这些优美的名人佳句,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下面就谈谈教学中古诗词中境界美的探寻。 古典诗词含蓄、委婉,很多诗句要靠认真体会,要挖掘出它们的内涵,从中得到启发,进而领悟到其包含的人生哲理。借助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沉醉于艺术氛围之中,生成活感性,确立完整的人格,既深化艺术体味、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与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领略高尚意境之美,潜移默化实现提高人文素质的宗旨。 一、领略作品中的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之艺术风格。 1、叙田园生活,传钟情山水,颂热爱劳动人民歌之神。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歌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描绘了诗人田园劳作及归来的情景。诗歌平谈中又富于情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了一天之后归来的诗人中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陪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晚风拂面,吹散了一天的疲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迈着轻松的步履,哼着惬意的小调悠然归去。 2、叙个人情怀,传青衫沾泪、忧国忧民之神。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全诗醇美朴素、勤奋和胸怀大志的忧国忧民之神融入自然平淡的诗句之中,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二、领略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之美 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 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这类作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领略作品精雕细琢,展开意境想象和联想之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在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冬景》中,如借助比较联想,就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小令的意境。“雪粉华,舞梨花”,一读到这一句,马上就会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同时以梨花喻雪,一个“开”字,表现了大雪飘洒飞舞如春天的梨花灿烂,朵朵压枝低,开得热烈,开得广阔;而“舞”字,舞得轻盈,舞得优美,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美。此二字各取特点,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而最后的“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黄芦、清江、小舟,极容易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过,韦应物的诗写的是春景,表现出春雨、春潮的迅猛,是急剧跳动的形象;关汉卿的小令写的是冬景,描绘了冬日江边的清冷、沉静,具有一种深远闲淡、安适自得的特点。两者都抓住了季节景物的特点,各自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意境,打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因来被人称好。为什么?可换其他同义词让学生进行比较,就能发现换用其他同义词,没一个字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 看到这个绿字,就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 4.作文《古诗中的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朱先生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高文学素养这方面,把诗歌的作用放在了第一位上。 的确,诗歌当中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优秀作品都以优美凝炼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或昂扬豪迈,或清丽细腻,或发人深思,让我们难以忘怀。有谁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过?所以诗歌在启发培养审美意识方面的确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是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决定的,使学生的审美由被动、无意识变为主动、有意识,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教往往流于简单化、学生的练也都是为了考试,诗中的情感、美的字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背过、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是给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那么实际中,这颗种子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以诗中的美引导学生,教师首先要能体会、把握作品的美,在这里,我只是对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希望能对别人有所启发。 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古诗当中存在着: 一、鲜明生动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 古诗当中的美,首先必须通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教师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绚丽的色彩,明亮的色调,即使是没有太阳的日子,读来也会心中一片阳光,它们的美美在视觉的丰富,美在眼睛和心灵的享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笔的勾勒,淡墨的渲染,便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开阔绵延,任人思绪飞到无限高无限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清朗的景物,自然的天籁,轻松愉悦的身心,甚至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闭上眼睛读者已经脱离了身边的尘嚣。 形象之美是无须分析讲解的,只要有视觉,能感受,所以,教师只需要问一句:你觉得美吗?为什么? 二、风格迥异的感情美。 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 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欣赏诗词中的感情,实际上也是在欣赏另一种人生,情感的体验是深入作者内心的最好途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悠然恬淡的闲居心情,新奇比喻中淋漓的关怀之情,满腹寂寞凄凉的欲言又止,缠绵的思念,豪迈自信的进取激情,胸襟宽广可纳百川的磅礴大气,视死如归的豪气,象细雨象长风象无语的新月,或温润或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读这样的诗,就是和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在共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情荡漾固然是一种美,理性沉静的思考更是给人以启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人生坎坷的达观,对未来的坚信,对事物本源的思考,对历史的剖析,对爱情的坚定,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不让人深深思考,而思考将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感悟生命,进一步的启迪生命的智慧,从而指导着人生的方向态度。 对这些美的感受,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甚至是灌输成为学生的信条。 三、朗朗上口的节奏美。 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 古代诗词一般都有韵,停顿也是有规可循的,而节奏是感情的表现,是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朗朗的韵脚,整齐的节奏,读来上口,自然的宏大景象,作者的心声尽在其中,听来和谐悦耳。” 常记溪亭日暮,。 5.带古诗的美段新凉 年代:【宋】 作者:【徐玑】 体裁:【七绝】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初捻霜纨生怅望, 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采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夜喜遇王处士 年代:【唐】 作者:【王绩】 体裁:【五绝】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