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蜈蚣外形”的句子有哪些1. 蜈蚣头部的两侧有着一对复眼,由若干对单眼组成。头的腹面就是它的口器了,此为它的摄食器官。再加上蜈蚣的视力极差,只能依靠头部的两根长长的触须来辨别方向及探索猎物所处地点。所以,头部成了蜈蚣的感觉和摄食器官。 2. 看,蜈蚣那长长的触角及那圆溜溜的小脑袋都是红色的,腹部呈黄色,两侧是细长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节状。一般的蜈蚣体长10至20厘米左右,约有22节。蜈蚣爬行的样子特别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顺序的摆动着,像划龙舟那样整齐有力。 3. 我在草地里发现一条缩着身子,呼呼大睡的蜈蚣,并把它捉回家饲养。仔细一看,它身上的条纹是那么精美细致,就像被刀雕刻过一样。斜着看,它的每一块细片是那么光滑、湿润。 4. 过了一会儿,蜈蚣好像苏醒了一样,伸出了胡须,身体开始微微地抖动,再把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脚按一定的顺序扒开。开始爬行了,它不慌不忙地爬着,时不时地扭一扭、动一动,不一会儿就爬出了我的饲养盒。 5. 蜈蚣又名百足。幼蜈蚣最初没有很多腿,但长成的成虫便会有15对或更多的腿。身体长得较大和较长时,长出的腿会更多,最高纪录是177对。 6. 蜈蚣的身体由体节组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腿。它的身体颇为扁平,因此能钻进泥土,和挤过狭窄的地方。 7. 蜈蚣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8.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 9. 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 10. “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11. 蜈蚣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12.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91对。 13. 头部呈扁平状而较大,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较宽,腹部肥厚,体质较软,用手挤尾部生殖区无生殖肢外露的为雌性蜈蚣。 14. 头部隆起呈椭圆形,第21节背板后缘稍隆起,尖形,体型较小、较窄,腹部较瘦,体质较硬,尾部生殖区有l对退化的生殖肢的为雄性蜈蚣。 15. 蜈蚣那长长的触角及那圆溜溜的小脑袋都是红色的,腹部呈黄色,两侧是细长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节状。一般的蜈蚣体长10至20厘米左右,约有22节。蜈蚣爬行的样子特别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顺序的摆动着,像划龙舟那样整齐有力。 2.形容“蜈蚣外形”的句子有哪些蜈蚣头部的两侧有着一对复眼,由若干对单眼组成。 头的腹面就是它的口器了,此为它的摄食器官。再加上蜈蚣的视力极差,只能依靠头部的两根长长的触须来辨别方向及探索猎物所处地点。 所以,头部成了蜈蚣的感觉和摄食器官。看,蜈蚣那长长的触角及那圆溜溜的小脑袋都是红色的,腹部呈黄色,两侧是细长的足。 它的脊背是黑色的,节状。一般的蜈蚣体长10至20厘米左右,约有22节。 蜈蚣爬行的样子特别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顺序的摆动着,像划龙舟那样整齐有力。我在草地里发现一条缩着身子,呼呼大睡的蜈蚣,并把它捉回家饲养。 仔细一看,它身上的条纹是那么精美细致,就像被刀雕刻过一样。斜着看,它的每一块细片是那么光滑、湿润。 过了一会儿,蜈蚣好像苏醒了一样,伸出了胡须,身体开始微微地抖动,再把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脚按一定的顺序扒开。开始爬行了,它不慌不忙地爬着,时不时地扭一扭、动一动,不一会儿就爬出了我的饲养盒。 蜈蚣又名百足。幼蜈蚣最初没有很多腿,但长成的成虫便会有15对或更多的腿。 身体长得较大和较长时,长出的腿会更多,最高纪录是177对。蜈蚣的身体由体节组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腿。 它的身体颇为扁平,因此能钻进泥土,和挤过狭窄的地方。蜈蚣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 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 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 “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蜈蚣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 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91对。头部呈扁平状而较大,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较宽,腹部肥厚,体质较软,用手挤尾部生殖区无生殖肢外露的为雌性蜈蚣。 头部隆起呈椭圆形,第21节背板后缘稍隆起,尖形,体型较小、较窄,腹部较瘦,体质较硬,尾部生殖区有l对退化的生殖肢的为雄性蜈蚣。蜈蚣那长长的触角及那圆溜溜的小脑袋都是红色的,腹部呈黄色,两侧是细长的足。 它的脊背是黑色的,节状。一般的蜈蚣体长10至20厘米左右,约有22节。 蜈蚣爬行的样子特别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顺序的摆动着,像划龙舟那样整齐有力。 3.求一篇赞美蜈蚣的文章 (赞美.)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 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 蜈蚣体长12--20厘米,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蜈蚣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1、头部 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 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2、躯干部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 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 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3、外骨骼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 外骨骼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外骨骼的形成限制了蜈蚣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因此蜈蚣在生长过程中便有了蜕皮现象。 蜈蚣蜕皮时,体内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将外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几丁质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个身体从中钻出,并重新形成外骨骼。蜕皮时蜈蚣用头顶主池壁,先顶破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渐使身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一次剥脱,最后脱离尾足。 每次蜕皮需要2~3个小时。 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 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 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 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2、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5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 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气管为马氏管。 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 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6、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 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 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胆小怕惊 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卷曲不动,正在产卵的蜈蚣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所以人工饲养蜈蚣的地方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2、喜欢阴暗潮湿,但怕光怕渍水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3、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 4.求一篇赞美蜈蚣的文章 (赞美.)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 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 蜈蚣体长12--20厘米,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蜈蚣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1、头部 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 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2、躯干部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 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 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3、外骨骼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 外骨骼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外骨骼的形成限制了蜈蚣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因此蜈蚣在生长过程中便有了蜕皮现象。 蜈蚣蜕皮时,体内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将外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几丁质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个身体从中钻出,并重新形成外骨骼。蜕皮时蜈蚣用头顶主池壁,先顶破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渐使身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一次剥脱,最后脱离尾足。 每次蜕皮需要2~3个小时。 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 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 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 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2、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5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 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气管为马氏管。 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 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6、生殖系统 蜈蚣为雌雄异体。 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 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胆小怕惊 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卷曲不动,正在产卵的蜈蚣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所以人工饲养蜈蚣的地方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2、喜欢阴暗潮湿,但怕光怕渍水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3、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