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唐诗,5首宋词,并从内容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赏析】1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 2.宋词10首并加以赏析往下看看!!字数超了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 3.6首宋词,并写出赏析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另:此词牌名为《相见欢》,实则写愁之味,形成鲜明对比,将愁思更进一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 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 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 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 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 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 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4.赏析宋词1000字以上,最好这里选一些那里选一些,不要全抄的啊,菩萨蛮 无名氏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相传是李白所作,最初著录于北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据说,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驿楼的墙壁上看到这首词,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后来到了长沙,在曾布家中得见古集,才知道是出于李白之手.古集,亦作古风集,今天已经完全不知道是一种什么书.但从此,这首词就算是李白的作品了.但从明朝胡应麟的《庄岳委谈》起,就因为(菩萨蛮]一曲,据唐人苏鹗《杜阳杂编》的记载,始于晚唐宣宗的时候,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不可能用这个调子填词,疑心它是出于晚唐人的手笔,而嫁名于李白.近人况周颐的《餐樱庑词话》则举出[菩萨蛮]的曲名,已见于盛唐时代人崔令钦的《教坊记》,以证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而浦江清先生《词的讲解》则又说《教坊记》既系杂记教坊掌故的书,后人自然可以随时增编,并不能断定(菩萨蛮]曲在李白时即已存在,从而将此词的著作权归之李白.我们认为,围绕着(菩萨蛮]这个曲调出现的迟早进行争论,似乎难以解决此词是否属于李白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开始偶尔填词,从韦应物以迄白居易、刘禹锡的作品,大体上是民歌的摹仿.但从温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的道路.像这首[菩萨蛮]中所表现的羁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词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现的阔大高远的境界、浑厚清雅的风格,也完全摆脱了花间派以绮艳风情为主的影响.如果拿温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与这首词对照,就不难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应当如浦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当时人将其嫁名李白,无非是想为这首词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传.这一点,倒是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问题.它是一首杰作,决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决不会因为作了这首词而增价.~。 5.寻唐诗或宋词一首及其赏析,《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6.唐诗宋词鉴赏十五首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情味无穷。 4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6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7 春思 五言古诗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妇刻骨相思的引信,别具一格,委婉动人。 8 望岳 五言古诗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说:“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泰山。” 诗以“望”入题,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前两句,开门见山,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 7.经典宋词解释并赏析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8.求几首优美宋词带赏析的鹤冲天 【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注释】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它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人景的词作有所不同,但它仍能深深打动读者,原因是,它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 在整个封建社会,哪怕是所谓“圣明”的历史时期,科举考试也不可能没有营私舞弊、遗落贤才的通病。“明代暂遗贤”、“未遂风云便”等句,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无限辛酸和对统治集团的讥讽揶揄,它道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失意知识分子的内心感受,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也正表现在这里。正因为这首词刺痛了统治阶级,所以作者终生失意,备受压抑排摈。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初,进土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及皇帝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首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蔑视功名,鄙薄卿相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整个看来,这首词的基调,它的主导方面,无疑是积极的。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些话,充分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方向。历史证明,作者的一生是忠实于这一誓言的。 他为下层妓女填写过许多词篇,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相当普及的程度(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并且获得了“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的社会效果(见胡寅《酒边词序》)。一个古代白衣词人的作品,其流传程度如此广泛,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封建统治阶级把他长期摈斥于官场之外,甚至毁灭了他的政治前途,但另外一方面,这又恰恰成全了他。正由于他长期仆仆风尘,奔波于下层人民之中,才使他成为北宋独具特色的词人,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词家。 他死后,曾得到下层人民,特别是妓女们的同情和尊重,从传说中的“吊柳七”等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 过去,有人指出这首词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时还指出这首词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失意时的“颓废思想和堕落生活”。 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今天也必须予以指出。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当作者落第失意之后,便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访”“意中人”。 这“意中人”,其实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思想情绪既表现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妓女们的同情。 这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带有消极反抗的情绪。就“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等词句来看,作者的态度显然是消极的、颓废的,但也要看到,其中含有许多难言的苦衷。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敢于如此直截表明自己的‘’堕落”,这对封建“礼法”来说,难道不是有“叛逆”之嫌吗?那些道貌岸然的上层统治阶级,他们在玩弄女性方面不知要卑劣到何等程度,而表面上却故作“风雅”、“庄重”。柳永此词与之相比,真不知要纯洁和高尚几多倍了。 作者鄙弃“浮名”,却公然去填写被统治阶级轻视的“艳曲”,留下了广泛传唱的词篇,这反而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了。 这首词的构思、层次、结构和语言均与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全篇直说,绝少用典,不仅与民间曲子词极为接近,而且还保留了当时的某些口语方言,如“如何向”、“争不”、“且恁”等。全词写得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 不独在柳词中,即使在北宋词中,这一类作品也是少见的。这种“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语言,正是词中之本色,是经过提炼而后取得的艺术效果。 指斥柳永词过分俚俗浅直,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了。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 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 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 9.宋词赏析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b] ——————————— [b]【注释】[/b]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b]【译文】[/b]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b]【赏析】[/b]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b]【作者简介】[/b]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 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间,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宋宁宗时,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而岳飞封为鄂王,为宋七王之一。 后改谥忠武,已尽“忠孝节义”,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今安阳)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 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 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靖康元年(1127年)12月,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元帅府下编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为刘浩。 岳飞属刘浩前军。按蜡书的命令,康王元帅府的任务是火速赶往东京(今开封),解京师之围。 岳飞奉命奉命带领三百铁骑,前往李固渡侦察,与金兵相遇发生战斗,大败金兵。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之围。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灭北宋,掳徽宗。 10.宋词赏析醉花阴(李清照·北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此词,忧郁凄凉之至。虽有香魂,亦自消瘦也】 南乡子(辛弃疾·南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稼轩词,尽数英雄都不似,千载长江空自流。豪放至极,必沉郁至极也】 南乡子(苏轼·北宋) 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自述清净两无为,谁解其中滋味。国事难为,自我消遣耳】 中吕·山坡羊(张养浩·元)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纵览兴亡,最苦人间。千古绝句,欲添还难】 卜算子(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傲视群芳,非不欲共艳,事不我与也】 破阵子(晏殊·北宋) 【不知是哪首,然晏殊之词温雅处,闻金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