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留青竹刻的诗句

1.描写“青竹”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青竹”的诗句有:

1.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北窗竹石》唐·白居易

2. 挂在苍崖饱风雪,藓花如漆试求看。——《问洛上王宰访商山青竹鞭》宋·梅尧臣

3. 一竿青竹老江隈,荷叶衣裳可自裁。——《钓翁》唐·秦韬玉

4. 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北亭》唐·白居易

5.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纥那曲》唐·刘禹锡

原文如下:

1. 《北窗竹石》

唐代:白居易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筠风散馀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2. 《问洛上王宰访商山青竹鞭》

宋代:梅尧臣

蜀鞭虽紫多轻脆,最重商山节眼完。

挂在苍崖饱风雪,藓花如漆试求看。

3. 《钓翁》

唐代:秦韬玉

一竿青竹老江隈,荷叶衣裳可自裁。潭定静悬丝影直,

风高斜飐浪纹开。朝携轻棹穿云去,暮背寒塘戴月回。

世上无穷嶮巇事,算应难入钓船来。

4. 《北亭》

唐代:白居易

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宅北倚高冈,迢迢数千尺。

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茅亭居上头,豁达门四辟。

前楹卷帘箔,北牖施床席。江风万里来,吹我凉淅淅。

日高公府归,巾笏随手掷。脱衣恣搔首,坐卧任所适。

时倾一杯酒,旷望湖天夕。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

惭无出尘操,未免折腰役。偶获此闲居,谬似高人迹。

5. 《纥那曲》

唐代: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蹋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47081.aspx

2.描写青竹的诗句有哪些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诗经·斯干》

叠石流泉, 茂林修竹。 ——《诗经选》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晋·王羲之《兰亭序》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苏轼

冉冉孤生竹,结根太山阿。——《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青竹是一个名词,可以意指不同的意思,可以实指清翠的竹子,也可以虚指用竹卷承载的青史。

释义:

(1).青翠的竹子。 唐 越溪杨女 谢生 《联句》:“珠帘半牀月,青竹满林风。”《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远远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着一身儒雅青衣便服站立在院中,意态悠闲地手捋三绺长须欣赏着庭院中栽种的一丛青竹。”

(2).借指钓竿、竹杖等竹制品。 唐 李颀 《送綦毋三寺中赋得纱灯》:“长绳挂青竹,百尺垂红莲。” 唐 贾岛 《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诗:“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五代 齐己 《潇湘》诗:“毕竟输他老渔叟,绿蓑青竹钓浓蓝。”

(3).借指青史。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白头遗恨在,青竹几人登。” 仇兆鳌 注:“青竹,即青简。”

3.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

留青刻法出现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空间关系却是由明末艰巨张希黄完成的。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认为张希黄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空间变化和刀法韵味的。由于留青刻法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成为许多竹刻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4.留青竹刻的竹刻演进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5.留青竹刻因何而得名

苏东坡曾写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

竹刻自古以来就为宫廷、文人雅士所珍藏秘玩。竹刻有圆雕、透雕、皮雕、浅雕等类。

其中皮雕又称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留青”刻法是一种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

竹刻艺人在青筠上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青筠展示明暗、浓淡,使之透出较强的立体感。 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长日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竹肌颜色渐呈紫红,犹如初熟樱桃,又似抛光琥珀,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竹面上刻山水,收壮美天涯于咫尺竹面,意境深远;刻书法,则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刻出原作笔墨的干湿浓淡和飞白牵丝等生动墨趣和韵味;刻花鸟翎毛似能感其乐闻其声。 留青竹刻能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为众多的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据说在很早以前,常州东门外有一村庄,村人大多以竹为原料雕刻扇骨、鸟笼、麻将牌等,以此谋生。这可算是常州竹刻的起源,后来该村就称“雕庄”,即现在的雕庄乡。

当今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辈出,著名工艺美术学者王世襄在他编著的《竹刻》中介绍了5位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4人。 在199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中选登的全国7位竹刻艺术家,常州又占其中4个席位。

目前,常州已成为全国的竹刻中心,从事留青竹刻的有数十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