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意境章 来源莲山课件 汪红英古诗文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别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我认为必须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探求规律选好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赏析习惯和方法,对此,我总结出了“读、品、联、析”四字鉴赏法。“读”,即通过读诗文,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通读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认知,粗读中要求读准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词查词典,提出学生注意多音字多义字,并能“因境意义” “因义定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要结合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分析概括主旨,例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到时,先是结合背和词人的生活现实,初步理解,然后范读,齐读,指名读,边读边正音,读出节奏,再让学生结合初步理解进行讨论分析,感知作者在问中抒发的浓浓的思念家人的感情,“品”即抓重点问,品味语言如我在导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品味语音的艺术性,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读后,你认为诗中描写茅屋被大风“摧残”的诗句是哪些?风大重点体现哪几个词上》“卷”改为“吹”好不好?课中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引导学生点评,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品味出了“卷”字体现风特别大,对应上文的“怒号”而“吹”则不所形容出“风”的特大与上文也不照应,通过品味照词句,同学们对诗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理于同学们在时的写作时对用词的注意。 “联”,即展开联想,体察意境,理解领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必须调动大脑已储存的原有知识并联学阅读材料的语境,主题等筛选“情节”复述物景;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联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体会,想象“老翁逾墙走”的场景,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跳过去的”有的说:“老翁有轻功”。纵身一跃便走了,还有的说:“老翁搬来一把椅子,然后登上梯子,这样爬过墙的”等等,答案各异,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丰富,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析”即分析手法,概括特色,在领会诗文意境的基础上,注意指导学生从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物象运用等角度分析诗文的表现手法,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时,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进行品析,理解匠心独运的描写,创设了想象。萧条秋景的空间,点染游子的天涯思乡之情,作者的借景抒情之意跃然纸上。 几年来,我运用“读、品、联、析”四字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效果不错四字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为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法,便于课堂教学操作,容易让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鉴赏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有效方法。 ww w. 5 Y k j.CoM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2.怎样领悟诗词中隐藏的意境意境,首先要多读,其次可以去想想诗中所描写的内容,便于理解。再结合下诗人写诗的背景,一般来说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附诗的话,还真不好选,就如下几首: 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如此为例。 3.关于意境古诗的感悟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材料,自己根据需要改改吧,祝愉快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4.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柳梢这两个意象,在诗中都是相爱的见证,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扩展资料: 诗歌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