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推荐唐诗

1.推荐什么古诗好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郑板桥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 **:《题赠〈中学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郑板桥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 **:《题赠〈中学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2.介绍几首优美古诗(最好附上内容)

我空间里的哈。。仿古的其实也不错,不逊于古人```

疏影.感怀.依白石韵

悬光碧玉,照霜棂半苇,青舍谁宿。兰径香空,蛩砌声零,秋风只在幽竹。

琴丝落索无人系,漫断魂、离南离北。怎将身、化羽归来,犹自夜凉清独。

幽思难忘去也,便精卫渡海,平岛难绿。蔓草相凋,汉佩成虚,梦已暗留槐屋。

流伤争奈余情处,但记与、旧时哀曲。梦难觅、梦醒无归,唯有暗香横幅。

卷一(词二十四首)

东风第一枝 梅花。依史梅溪韵。

明月凝波,霜风吹露,笼烟翠被轻暖。留香深迳迷离,照影古溪清浅。

熏移竹枕,漫自傍、盈盈娇软。想故国、素袜生愁,望断杏梁归燕。

柳暗掩、未与青眼,妆已补、依然红面。几番幽梦胡沙,一片伤情吴苑。

无言泪满,又相对、小窗春线。记旧游、踏雪寻诗,解佩汉皋曾见。

夜合花 寻梅不见。和史梅溪韵。

行尽斜桥,听残暮鼓,倦游客里何郎。禽飞竹外,幽迳金屋深藏。

向风雨,送年光。看孤舟、霜草河塘。暗还追忆,相依阑曲,曾补梅妆。

垂丝缕缕回肠。可奈空寻倩影,只剩余香。谁吹夜笛,苍沙惊散双鸯。

扶芳酒,倚苔墙。乱牵衣、藤漫清狂。寒烟又起,远灯零落,愁自思量。

高阳台 落梅。和梦窗韵。

古柳鸦疏,小舟笛断,霜风夜冷幽湾。曲迳门荒,碧苔遗坠金环。

竹边已杳飞仙影,又余红、趁浪遥山。暗愁凝,雁尽津前,烟锁江干。

伤心空目云沙远,但相逢梦里,不见花瘢。踏雪斜桥,旧游几许清寒。

问谁向此怜憔悴,正依依、明月亭边。想红衣,曾送囊香,还与珠圆。

长亭怨慢

余甚爱白石此词,怜其幽怨如此。戊辰冬过东郊,暗忆故人,因和韵之。

对苍水、飞涛雪絮,过尽烟里,远舟渔户。暝浦斜桥,旧时桃叶晚归处。

枉多遗恨,还怎得、依霜树。钟鼓起高楼,空又念、雁声何许。

寒暮,渐层云低暗,望断遥山无数。十年梦醒,算已是、夕阳留付。

想待得、江国春回,怕芳事、东君难主。奈一片残阳,断绪万千丝缕。

3.推荐古诗以及推荐理由

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展开全文 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推荐理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

4.推荐一首古诗、(要有推荐理由)诗人+朝代+诗+推荐理由=完成、别的

词行不? 参考《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 清朝《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推介理由: 此阕《采桑子》抒情思,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灯花而已?是谁,在夜里演奏这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萧萧的风雨声与之应和,长夜消磨,不知不觉红烛燃尽,灯花如人瘦损的衣带,寸寸零落.下阕紧承上阕“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是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哪个人始终忘不掉.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梦也何曾到谢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5.推荐值得赏析的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尽管不少学生把诗词背得烂熟,但赏析起来却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仅谈一下个人对诗歌赏析的一些观点,供初四复习的同学参考. 对于诗歌这种体裁来说,背诵是必要的,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需要,但对于赏析来说,仅仅会背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诗歌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了解诗人的思想状况,唯有这样,你都能够进行赏析.从近年来诗歌赏析命题情况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比如让考概述诗歌的内容,归纳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例如:《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一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答:突出泰山原雄伟高大的特点.)用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例如:《过零丁洋》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诗句隐含的意义,如《登飞来峰》诗中的“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困难、挫折、防碍等),等等. 第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再如《登飞来峰》,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三、对诗歌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与赏析.既要写出诗句的意思,又要写出诗句在表达的特点和效果.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工事的对仗,生动形象地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如《饮酒》,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答:“见”为无意所见,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悠然闲适发表的心境).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点明了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第五、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欣赏诗歌意境.如品味《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答案略),再如《春望》,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参考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而不住挠头叹息.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乡的情怀.) 第六、赏析诗歌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本诗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身在此地写想彼在之思此地,当今日写想他日之忆今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再如《天净沙 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结合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上六个方面.不论从哪个方面赏析,都要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做回答,避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诗歌欣赏题有规律可循,只要认真复习,精心准备,拿满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6.【古诗推荐】给出一首唐诗还要推荐给别人要说明出处和作者背景和这

推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登鹳雀楼》词条.作品原文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格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作品鉴赏作品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1]作品赏析二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

相关
下一篇
唐诗全文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