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做人比当官重要的诗句

1.描写“当官为民”的诗句有哪些

1、荪独宜兮为民正(先秦·屈原·《九歌 少司命》)

2、独为匪民(先秦·诗经·《何草不黄》)

3、为民不利(先秦·诗经·《桑柔》)

4、劳民为君(魏晋·曹操·《度关山》)

5、不尔民为鱼(唐·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6、拥朱轮、特地为民来(宋·卢炳·《满江红·碧眼真仙》)

7、为民乞雨(宋·陈著·《沁园春·莲叶山前》)

8、民仰使君为食天(宋·姚勉·《沁园春·鹤发鸦髫》)

9、为民广洽(宋·无名氏·《六州》)

10、端为民祈(宋·无名氏·《十二时/忆少年》)

11、五马为民来(宋·无名氏·《水调歌/水调》)

12、农为兵兮民重嗟(唐·刘叉·《冰柱》)

13、使汝发早白;长为南亩民(宋·陆游·《纵笔》)

14、扫除民蜮不为灾(宋·黄庭坚·《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15、后为檀岛土民所杀(清·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16、亦本为民保(宋·张镃·《杂兴》)

2.形容做官的诗句有哪些

1. 《醉太平·堂堂大元》

年代: 元 作者: 元无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2. 《沁园春·看做官来》

年代: 宋 作者: 赵必?

看做官来,只似儿时,掷选官图。如琼崖儋岸,浑么便去,翰林给舍,喝采曾除。都一掷间,许多般样,输了还赢赢了输。回头看,这浮云富贵,到底花虚。吾生谁毁谁誉。任荆棘丛丛满仕途。叹塞翁失马,祸也福也,蕉间得鹿,真欤梦欤。何怨何尤,自歌自笑,天要吾侪更读书。归去也,向竹松深处,结个茅庐。

3. 《桐庐县》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富春山下桐庐县,江水萦回千万峰。

县宰何人真解事,做官来向画图中。

4. 《和薛仲止渔村杂诗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黻

甘友渔樵懒做官,静占时事转艰难。

近来地气如南瘴,腊月梅花不识寒。

5. 《赠道士阮太虚何存斋》

6. 年代: 宋 作者: 谢枋得

7. 六道四生苦,何人不烦恼。

官人自做官,道人自修道。

相逢不下马,各自寻蓬岛。

前生非亲契,今生如何好。

本来无因缘,安得有果报。

来非人捉来,到是天送到。

我若不呈丑,道教一齐倒。

春风缚不住,秋月蚀愈皎。

莫登时贵门,谈天恨欠早。

对面不相识,开口便激恼。

譬如弄杂剧,徒取傍人笑。

道我是风颠,知我已明了。

莫愁我饥渴,天厨食天饱。

真宰善解家,未敢与道。

8. 《上众官》

年代: 宋 作者: 郑广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9. 《渔妇词》

年代: 明 作者: 秋江湛公

阿侬住在太湖边,出没烟波二十年。

不愿郎身做官去,愿郎撒网妾摇船。

3.形容做官的成语:形容做官的诗句

【弹冠相庆】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依流平进】 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级;平进:循序渐进。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子夏悬鹑】 鹑: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乐道

【肥遁鸣高】 退隐不做官,自以为清高。

【功遂身退】 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同“功成身退”。

【策名就列】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朝野上下】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箕山之志】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骑鹤上扬州】 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福禄双全】 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凤毛济美】 旧时比喻父亲做官,儿子能继承父业。

【清风两袖】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箕山之操】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遁世幽居】 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同“遁世隐居”。

【重珪迭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拔葵去织】 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骑鹤望扬州】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急流勇退】 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两袖清风】 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骑上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重圭叠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难进易退】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返我初服】 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

【骑鹤上维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遁世隐居】 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

【骑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居官守法】 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无官一身轻】 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重珪叠组】 指世代连续做官。

【骑鹤扬州】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簪缨世胄】 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骑鹤维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4.描写做人的诗句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

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