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酬屈突陕古诗词赏析

1.古诗词鉴赏

/poemt/10.shtml去这儿可以看每一首李白【诗人小传】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

2.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三国演义》诗词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 赞叹刘备诗: 运筹决算有神功, 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 自应分鼎在孤穷。

. 伤人饿虎缚体宽, 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 争如留取害曹瞒? 。

.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

. 束兵秣马去匆匆, 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 顿开金锁走蛟龙。

. 当时手足似瓜分, 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 正如龙虎会风云。 。

. 曹公屈指从头数: 天下英雄独使君。 髀肉复生犹感叹, 争教寰字不三分? 。

.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 曹操军中飞虎出, 赵云怀内小龙眠。

无由抚慰忠臣意, 故把亲儿掷马前。 。

. 宝剑落时山石断, 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旺气皆天数。 从此乾坤鼎足成。

. 吴蜀成婚此水浔, 明珠步障屋黄金。

谁知一女轻天下, 欲易刘郎鼎峙心。 。

.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

.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

. 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 初出茅庐第一功! 。

. 一天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

. 七星坛上卧龙登, 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 周郎安得逞才能? 。

. 周瑜决策取荆州, 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 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 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 尘世何须出孔明! 。

.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

. 五月驱兵入不毛, 月明泸水瘴烟高。 誓将雄略酬三顾, 岂惮征蛮七纵劳。

. 羽扇纶巾拥碧幢, 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 为选高原立庙堂。 。

. 兵马出西秦, 雄才敌万人。 轻摇三寸舌, 骂死老奸臣。

. 瑶琴三尺胜雄师, 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 土人指点到今疑。 。

3.经典古诗词对联欣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有没有李商隐的《贾生》的诗歌鉴赏及答案啊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5.古诗文解释 赏析

对酒(闲愁如飞雪) 对酒 宋/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释】1、闲愁:闲暇的忧愁。2、流莺:鸣声园转的莺(即黄莺)。

3、酒徒:嗜酒者。4、往往:常常。

5、衰翁:衰弱的老者。【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

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婉转的黄莺似乎有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

居住长安还不到四十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纵然有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挽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鉴赏】 这一首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陆游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僚时。

首写其为消愁而饮酒,是饮酒之因;再写其饮酒之好处,复写其功名富贵之不足炫耀,及时行乐乃为当务。本诗乃饮酒时一时兴会之作,其中饱含作者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和不满,读者当于字里行间领悟其言外之旨,方不失作者之真正用心。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开头两句写愁与酒的关系:闲愁就如飞雪,入酒就能消融,是说酒能解愁化愁。“酒能销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而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而与众不同。

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写完愁与酒的关系,诗人又写“花”与酒的关系:漂亮的“花”就如故人,只要对着你一笑,你的杯中之酒就会一饮而尽。

对着“好花”可助酒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使人备感它的助饮力之大,因为对着好友自然容易敞怀畅饮;通过“故人”,把“好花”与“空杯”连结起来,便有力量备增之感。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极丰富的想像力,它使诗带上了一种新奇而又真切动人的情态。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这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意在说明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实际是再写饮酒,并为下层作过渡:飞来飞去的黄莺似乎也时时念想着我,它们整天在柳树边上对着春风歌唱——— “流莺有情”,故方才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这两句承接上文“好花”,显示出一幅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因为春光愈好,便愈动人酒兴,故写景实是再围绕“对酒”这一主题。

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这两句主写人事,再写“对酒”想饮之故。

长安,指代南宋的首都临安。自隆兴元年(1163)陆游三十九岁时被免去枢密院编修官离开临安,到写诗之时,已历十四年了,故说“长安不到十四载”。

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作者众多的“故人”。

诗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这“衰翁”之叹,自然包括自己。“酒徒”中也不乏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无缘无故成为“衰翁”,显然包含着朝廷不用人才、浪费人才的意思。

这句话表面无关紧要,但内涵深刻。“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如果说以上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这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抗议之声了。

“九环宝带”,语出《北史·李德林传》,言隋文帝以李德林等修律令有功,赐他们九环带。《唐书·舆服志》载: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并唐太宗也曾用过。

“光照地”,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九环带”、“光照地”,表明的意象是贵族身份的光辉显耀,但作者语气一转,突结以“不如留君双颊红”——— 言外之意是说,这些贵族的身份,富贵荣华的象征,不值一钱,远不如饮酒那样痛快淋漓,因为“饮酒”,留得双颊绯红,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可使“衰翁”显示壮心不老!两相照应,后者更富力量,又饶神韵。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之“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

本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灵活多变,而以豪壮为基调。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据此评该诗:“始终极颂酒德,亦是放翁寄托之词”,认为其诗“起有奇气”。可谓抓住了其中的要害。

6.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三国演义》诗词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赞叹刘备诗: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

.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

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

.孔明妙算胜孙。

7.爱国古诗词,并说明理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谴沙场匹马还。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守边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转韵,相应地构成三大段。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

8.杜甫写景的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内容讲解】: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

9.杜甫写景的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内容讲解】: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