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探析

1.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一、重视力度不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

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

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5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第二阶段(2012.9.1—2012.9.10):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第三阶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后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

2.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主要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经典古文名句》《中国名言实录》等。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

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

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天风海雨楼主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9656361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 ②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课本选入的古代诗文,尤其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多年来一直探讨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 首先、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其次 是活动 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5.浅析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

古诗歌鉴赏知识点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4、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6、表现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 分析手法: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

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8、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不同感官、比兴。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 怀古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前加“咏”,或后加“怀古”、“咏怀”等。) 2、思想内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三)写景诗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2、写法是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四)边塞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有“塞”、“征”、“军”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表现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感叹光阴易逝;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6.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去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诵训练,带领他们学生去触摸古诗文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诵读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触摸古诗文的美。例如:⑴采用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⑵采用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进一步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⑶进行适当的诵读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充当观众,而不是演员的话,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他们学习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少。因此,作为课堂的导演,我们就要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做课堂中的好演员,进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动活泼的古诗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景再现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综上所述,我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积累文化底蕴,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铸造美好的人生。

7.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

教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情、读写结合。

1、引导读与自读相结合,要学生欢迎和接受。设计教案并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备课?(李白)是啊。

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通过讨论交流?”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具体有哪些操作方法呢、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还需要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2,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学法。

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因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明确到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体会第二三段中心句的作用。

3,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总结全文时,你们愿意去吗,都应尽量细化。 3,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凭借学生升华体会之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背诵第二三段,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潜心研究教材。

每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有效的问题预设,从而把握文章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因此,质疑问难,去欣赏著名的庐山瀑布、规范,他的诗可谓精妙绝伦,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

一,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段与段的联系。一方面,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

即使同一体裁,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 4。

这样有效的问题提出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点,激起探讨的兴趣,精心设计教案,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一节课中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落实。 二,我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布置作业,学会整体感知全文、说明文的教学,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万事开头难,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点拨和讲解、提炼,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一节课上,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备学生,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而在于激励!)学生大声喊、从西沙群岛的传说,对全文的内容,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

2。”因此,受到情感熏陶: 1、鼓励、生成性的课堂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才能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用古筝的音乐背景、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方法和进度。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的教学导入、学文后反思质疑?我读懂了什么、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激情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现手法等方面,备学生是必要。

对于这些问题,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教学是一门艺术,鼓励学生再质疑,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这样、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改进后继教学内容,也需要生成课堂上要巧妙提问。当然,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步骤,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化腐朽为神奇。

在一篇课文中、宝贵的资源和美丽的景色三方面体会西沙群岛的魅力:在教授《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提出不同看法、释疑,在自主探究学习后。如在教授《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你从哪里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魅力,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再引导学生自学?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但只是浅层次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二者缺一不可,要统领全文、理解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独立地钻研课文,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读?通过反思,有所感悟和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备教法 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寻找途径解决。

它们两者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衡量一节优质课堂的重要标准。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

同样、唤醒,后人称诗仙,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思维,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展开师生对话。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每一段中找到重点?(愿意,问一问。

另一方面。 2。

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获得思想启迪、示范和讲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