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莲曲古诗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2.古诗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3.关于初一下学期语文五首古诗《采莲曲》、《莲叶》、《赠荷花》、《1、文化常识积累 ①《爱莲说》的“说”是一种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宋代哲学家 。 ②《芙蕖》的作者李渔是 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 ③荷又名 、、等。 2、名句积累 ① ,芙蓉向脸两边开。 ②惟有绿荷红菡萏, 。 ③ ,此花真合在瑶池。 ④旋折荷花剥莲子, 。 ⑤移舟水溅差差绿, 。 ⑥写一句课外描写荷花的诗句: , 。 二、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3、认真诵读专题中的选文,结合课外阅读,你发现荷花常常被赋予哪些含义? 4、《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咏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5、李渔的《芙蕖》以独特的视角来写荷,写出了荷的许多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各指莲的哪部分的作用? 6、佛教和荷花关系密切,请你探究这是为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和佛家爱莲有何不同? 三、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7、到图书馆、网上去了解荷文化的起源、发展。 8、搜集关于荷花的诗词,为以“荷花”为主题的诵诗会做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配乐、配画朗诵。 9、以“荷花”为主题构思一幅美术画,说说自己的创作构思和寓意,同学间交流。 四、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10、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B、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莲房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 C、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D、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1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1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1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五、在写作中飞扬你的文采 18、本学期,我们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懂得了说明文这一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运用这一文体,根据自己所搜集、掌握的资料,写一篇介绍荷的文章。 19、到荷塘边去走一走,你一定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所吸引,通过你的观察,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抒情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1、①文体 周敦颐 ②清 ③莲花 芙蕖 水芝 2、①荷叶罗裙一色裁 ②卷舒开合任天真 ③素花多蒙别艳欺 ④露为风味月为香 ⑤倚槛风摆柄柄香 ⑥略 二、3、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等品质 4、分别从“荷花”、“藕”、“莲子”三个角度来咏莲。三篇文章都借莲抒情,从精神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5、可目:荷叶、荷茎、莲蓬;可鼻:荷花香;可口:莲子、藕。 6、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将荷花作为自己的国花。 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人学士爱莲之形、性;佛家爱莲之纯洁、清静。 三、7、8、9略 四、10、B 11、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12、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13、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1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1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16、略 17、略 五、略。 4.采莲曲古诗改写成短文你说的是不是王昌龄的《采莲曲》?为你奉上,请参考! 晚风醉熏熏的吹着,隐约传来清脆的笑声,笑声拂乱了湖面的绿菏,微微向两边张开,舒展在湖面。夕阳斜斜打在粉红荷花上,像姑娘娇艳的脸。 她就在这荷花池中,微微得笑着,像这被晚风灌醉的荷花,妖娆得绽开。声音远远传来,回响在这湖面,回响在这个傍晚,回响在这尘世之外,回响在听者的心里。 我没有停下脚步,脚却动不了了,风中隐隐的香气,是花香伴着她的衣香,隐约的桨声和着她的歌声,穿过这宁静的湖面,钻进我的心里。回眸的一瞬,是她先看见了我,还是我看错了荷花。 隐隐的、隐隐的,失去了影子 5.采莲曲的古诗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我们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6.知道古诗《采莲曲》吗古诗《采莲曲》有很多的版本,比如,王勃的、王昌龄的、还有白居易的等等。不知道你想要了解的是哪一个版本。具体的是: 一、《采莲曲》(唐: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二、《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三、《采莲曲》(唐: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四、《采莲曲》(唐: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中国中学生联盟网《》提示这首《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五、《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六、《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七、《采莲曲》(宋:陆游) 采莲吴妹巧笑倩,小舟点破烟波面。双头折得欲有赠,重重叶盖羞人见。 女伴相邀拾翠羽,归棹如飞那可许。倾鬓障袖不应人,遥指石帆山下雨。 八、《采莲曲》(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