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形容各种际遇的诗句

1.形容苏轼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年生死两茫茫。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苏轼与辛弃疾在宋词创作及人生际遇的异同

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以及杜甫、李白的诗,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思想复杂、才华卓越。

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既有同。苏词的豪放风格,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坦率开朗的胸怀,遥想将来,心潮澎湃。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

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又存异,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辛弃疾的词,放大了词的意境,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诸子、楚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又那样轻快明朗,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淡远飘逸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样的运用口语,同样的新鲜活泼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追缅往事,遥想将来,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

他们的词的风格。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更见其技艺的高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

作为生活丰富、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纵横如意。

3.关于苏轼的有关磨难的诗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4.苏轼一些豁达乐观的诗句、

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5.苏轼有哪些描写化的诗句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苏轼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苏轼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籂窢焚喝莳估锋台福郡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6.苏轼用诗句表达出来的品质

你问的好广泛。。。苏轼不同的句子表现出的各个阶段的人生感想都不同,除开豁达和重情,还有淡然恬静和乐观。我在下面自己写几个吧,希望你用的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燕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像这首还衍生了今天的一个成语叫雪泥鸿爪。有感叹时光飞逝,劝人珍惜时间和超脱世事的意境和品质。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是他被贬惠州时的作品,有乐观释然,淡然恬静,享受自然,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