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人文荟萃诗句

1.扬州是人文荟萃地,历史文人留下不少以“月”歌咏的动人诗篇,其中

寄扬州韩绰判官 【题解】 见《樊川文集》。

作者于大和年间在扬州为淮南节度使府掌书记,与韩绰同僚交好。此诗当是离扬州去长安后作。

诗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并于戏谑中表现出对扬州的深情依恋。【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

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

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

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

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

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

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

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

2.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有哪些

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

1. 夏日李公见访

唐代:杜甫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2. 空灵山应田叟

唐代:常建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3. 与村老对饮

唐代:韦应物

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

4. 五盘(七盘岭在广元县北一名五盘栈道盘曲有五重)

唐代:杜甫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

5. 投珠于泉

唐代:独孤绶

至道归淳朴,明珠被弃捐。

民风淳朴

拼音:mín fēng chún pǔ

造句:

1 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使我流连忘返。

2 这个小村落里民风淳朴。

3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4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5 南雄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是一方投资的热土.

6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7 临河的房屋都是吊脚楼,当地民风淳朴友善,古镇内有“复兴塔”,“观音庙”等数处宗教建筑。

8 威海渔家民俗浓郁,民风淳朴,海文化丰富,在石岛渔家做客,在威海海边赶海、垂钓,都将给您异样的文化沐浴。

9 南郊区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10 一座隐蔽在青居山东村落,民风淳朴,鸡犬相闻,百余户人口靠耕地狩猎维持生计,乳臭未干的毛孩整天三五成群的拥打成一团,阡陌交通,依山傍水。

11 刘某出生在沂南县界湖镇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12 其三各家虽不富裕,但户有余粮,其四是民风淳朴,没有好凶斗狠,无理无法之徒。

13 这是一座普通的人族小镇,民风淳朴,黄发垂髫,田间有鸡狗跑动。

14 这里虽然地处荒僻,但是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们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5 幸好通江虽属老少边穷之地,但民风淳朴,未闻有强盗山贼,甚至也没听说有流氓团伙之类。

3.形容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词语有哪些

1. 人文荟萃

解释: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相似词:荟萃 荟萃一堂 人文 文人 文化人 文人相轻 文人雅士 文人墨客

造句: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

2. 人才辈出

解释: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近义词:人才济济 反义词:人才零落 后继无人 相似词:辈出 人才 好人才 才智过人 才子佳人 人尽其才 佳人才子 一表人才

造句:现在我国科技人才辈出,灿若繁星。

3. 人杰地灵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近义词:钟灵毓秀 地灵人杰 藏龙卧虎 反义词:绸人广众 人稠物穰 相似词:地灵人杰 人杰 当地人 地广人稀 人地生疏 地狭人稠 地利人和 出人头地

造句:我的故乡就在天府之国,那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4. 治学严谨

解释:暂无。相似词:严谨 谨严 结构严谨 从严治党 治学 政治学 化学防治 政治经济学

造句:久闻贵校校风淳朴,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五十载以来,贵校更是锐意进取,求实创新,捷报频传。祝愿贵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一马当先,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5. 鸿篇巨制

解释: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近义词:巨制鸿篇 鸿篇巨着 鸿篇巨著 反义词:片言之语 言简意赅 片言只语 相似词:篇章 篇目 一篇 篇幅 诗篇 千篇一律 废话篇 连篇累牍

造句:这是一部超过200名演出者参与的鸿篇巨制,它的宇宙观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

4.有没有关于黄梅的诗句

黄梅,历史上称为“楚尾吴头”的地方。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来,许多诗词名家纷至沓来,观光黄梅山川,吟咏黄梅风物。唐代诗仙李白,宋代诗词泰斗苏轼及白居易、柳宗元、张籍、宋之问、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在这边陲邑县留下了不朽诗篇,有的汇入诗卷,有的刻于摩崖,永垂人间。这块多彩的土地,也孕育了自己的诗人,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涌现了黄梅籍的优秀诗人。近代,更是灿若繁星,登坛入典的达百余人。他们的诗词作品,远播江浙岭南、齐鲁幽燕,饮誉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人民吟诗放歌,唱翻身解放,颂党的恩情,出现了“欢咏高吟尽放喉”的新景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诗词重新登上文学殿堂,诗人激情迸发,诗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天地。1987年,该县县直机关成立了“流响诗社”。他们联络诗友,创办诗刊,繁荣了创作,传播了诗词知识,培养了写作新秀,成为鄂东文艺园圃的一朵奇葩。在县直机关带动下,全县各地先后成立了“文昌阁诗社”、“清江诗社”、“八角亭诗社”等十几个诗社,70%的乡镇和中学都有了诗词组织。全县共发展了诗词会员2000多人。

黄梅县委、县政府领导还带头写诗填词,借诗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1998年的伟大抗洪斗争中,县领导都挥毫放吟,那一篇篇诗章,如战斗的旗帜,进军的号角,有力地鼓舞了军民抗洪斗志。在香港、澳门回归的欢庆的日子里,县委领导也都喜吟诗篇。

在黄梅,有一批如醉如痴的诗人。他们为“弘扬国粹甘倾力,敢作诗坛一丈夫”。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文芳工作之余,热心诗词文化,到乡镇去发动建立诗词组织,到学校讲授诗词知识课,到中青年中去培养诗词新秀……黄梅孔垅镇“文昌阁诗社”社长许学群,是个建筑工人,他读诗、学诗,短短几年就写了500多首诗,被诗社推为理事。他把自家楼房腾出一层给诗社办公,捐资印刷诗刊,先后已捐款1.5万余元。1998年,“文昌阁诗社”社员大会,一致选他当了社长。该县小池镇“清江诗社”社长王纬,以惊人的毅力,笔耕3年,创作了12万字的“三国演义”叙事长诗,成为黄梅诗词创作上的一绝;还有父子吟咏,兄弟吟咏,姐弟吟咏,全县乡镇、村落到处装满了诗。

1993年,侨居美国的华侨吴求剑回黄梅,捐资在五祖寺建立碑廊,当地赠诗一首作谢:“万里云天惹恨长,萧萧白发渡重洋。东归银燕飞江汉,百岁难忘是故乡。”吴先生接诗后老泪纵横,表示永志不忘。1996年,台胞赵龙、张连妹夫妇向黄梅县贫困山区卢府村捐资1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该村回赠画配诗一幅,诗曰:“翠竹琼枝,根连故土;高风亮节,德育新苗”。他俩对此非常珍惜。黄梅县有的诗刊,还传到了美国、泰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地区。诗词文化给黄梅人以丰富的精神食粮,活跃了城乡文化,陶冶了人们情操。正如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傅庞如老将军为黄梅题赠的诗句:“霞染楚天地,江流万户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