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 ○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 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 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 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 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 “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 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 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 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 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 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 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 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 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 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说。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 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 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 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 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 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 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 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 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既出,得。 2.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作者介绍: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鉴赏】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原文 译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注释: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 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后古诗十首及鉴赏【长 歌 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 望】(王绩 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崔颢 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 友 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 词】(刘禹锡 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 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 溪 沙】(苏轼 北宋)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至于这十首古诗的赏析,您可以去百度百科参考一下! 4.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后古诗重点句+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由秋色描写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写出羞愧之长歌行》赏析 作品简介: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心,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5.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 ○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 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 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 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 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 “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 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 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 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 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 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 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 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 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 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说。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 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 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 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 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 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 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 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 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6.初中语文古诗名句及赏析(人教版)一、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1 托物言志。 “ 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世外桃源” 无处可寻,表达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 2 动静结合。“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城市、天空本是静态事物 ,因作者泛舟江上 ,产生错觉。 3 渲染烘托。“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卷”“倾城”突出随从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渲染出出猎阵势的雄武。 4 虚实相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两句皆为虚景,要注意与现实景况的区别。 5 映衬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正衬手法如“小园香径独徘徊”,衬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闲适。反衬手法有:⑴ 以乐景写哀情;⑵对比。“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其中一点红色更显出周围的苍白寒冷。 6 借古喻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借南朝前事暗合今朝政事,诗人借以讽喻统治者不要大兴土木,浪费民财。 7 典故、用事。好用典故似乎是词人的专长。“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都是。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二、名句理解或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2“但使愿无违”的“愿”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我的意愿”是有个好收成,其实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 4赏析《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地夸张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7.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后古诗赏析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5、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不废江河万古流。 7、_______________,青春做伴好还乡。 8、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9、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0、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11、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 1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 1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 14、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 15、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 17、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18、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19、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20、_______________,占尽风情向小园。 2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 22、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 23、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 2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 2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26、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28、金玉其外,_________。 29、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31、莫道桑榆晚,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 33、他山之石,_______。 34、_________,行万里路。 35、业精于勤,_________;________,毁于随。 36、非淡薄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俭以养廉。 38、_________,行者常至。 39、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 41、_________,勿施于人。 42、_________,其怪自败。 43、_____招损,____受益。 4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45、_______有所短,_______有所长。 46、城门失火,________。 47、________,不如归而结网。 48、人无远虑,________。 49、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50、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 51、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 5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5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 54、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 55、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56、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8、_________从鱼跃,________任鸟飞。 59、_________,则不如无书。 60、前事不忘,___________。 8.求八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内容及赏析还有重点字词,急1、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思想内容】 写了劳作的艰辛,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名句赏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具体指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艺术特色】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2、唐王维的《使至塞上》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⑴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被排挤出朝庭的幽微难言的伤感和怨愤。⑵“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它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3、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思想内容】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所以念念不忘是故乡的水把他送到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名句赏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四、写作特色: 【艺术特色】 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 4、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 【思想内容】 诗歌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ōu)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名句赏析】 ⑴ “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⑵“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表现出作者的惆怅之情。 9.八年级上册所有的古诗名句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