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是一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的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词的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扬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 2.宋词第一人,是谁呢这个问题争议古来已久,并不是我们。 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排出谁第一。文无第一!婉约中,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清照也是大家。晏殊,晏几道,父子才高。 然,婉约之中,当推李清照与秦观。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以及声名不显赫但却是词水平非常高的贺铸。 被王国维称为集大成者的清真,周邦彦。你要按词作数量?这想来不行,还是要按某教授所谓的精品数?那按他的说法是苏轼。 这想来也不甚公平。还是按照王国维推崇的集大成者,周邦彦。 这显然也是一家之辞。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应该分个高低。 那都是一家之辞。 3.唐诗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代表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受: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文学高手帮我写一篇宋词赏析,只是宋词是现代人写的.《西江月》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情人别后相逢复杂的内心感受. 此词首句“不如不见”“何处何乡”反复的追问把情写得深致,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令人动容.“旧书一束坐新凉,忽忆槐花小巷”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人(主人公)从眼前移过.“旧书一束”,说的是她捧一卷旧书,坐在新席上,“旧”与“新”的对比与结合使词的意境不显呆腐,而主人公又忆起了槐花小巷,“槐花小巷”,那么美,只一怀思,仿佛就有漫天花落,白花瓣静静地不着一言,飘落如初雪. 应是痛楚吧,“我已十年无梦,忘了明月如霜”,十年,她不敢期望,十年,她未曾梦见.那时明月如霜,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回忆,月光徘徊,有如霜起,他们曾花前月下,情意缱倦.女子的心灵中仿佛澄澈出一片天蓝,生命长河里被投下一抹绚丽的光影.而他们那时都做了什么,词人不作琐屑的交代,只用一句写景,只是明月如霜. 到如今,欢爱已逝,良人远别,遮不住的思愁满眼,盖不住的隐痛如山,曾经刻骨铭心的相思恰如一坛沉年酒,愈老愈深重,一瞬间惊痛眼眸.至此,作者用一句“知君心事换流光,须是双双无恙”,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他”,流光已逝,你心事更变,今生我再找不回你了. 曾经的盼望,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此去经年,知君心事换流光.思念,终于抵不住时间.我的忧伤如线,从内心深处涌出来,千丝万缕的缚住我,最后只能说一句“须是双双无恙”,你能够平安就好.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处,别有动我心者在.”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呵呵,被中考榨干了脑细胞,只能写成这样了,写了一个钟头呢,你如果觉得可以用就用吧,这首词真好,很感动,也很幸运可以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