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诗句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形容“融合”的诗句有哪些1. 《鸟鸣涧 》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 《饮酒》 (东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3. 《渔歌子 》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4. 《水龙吟》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 《行路难三首》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6.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形容紧密的词语比屋连甍 屋舍紧密相连。指住户众多。 此呼彼应 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1326236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风雨不透 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桴鼓相应 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 密不通风 密:严密。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熔于一炉 熔化在同一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分难解。 深根蟠结 犹盘根错节。比喻恶势力根基深厚,勾结紧密。 束贝含犀 指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水**融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铁板一块 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裂的整体。 未雨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响答影随 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响和景从 比喻两者紧密相连。同“响答影随”。 形影相依 ①指在孤寂的处境中相依相伴。②形容孤单无依。③互相依靠,紧密相连。 枝附叶连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同“枝附叶著”。 枝附叶著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枝附叶着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4.描写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的诗句满招损,谦受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筑行之。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驭马十步,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今。 读万卷书,行万理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5.形容关系十分融洽,或结合很紧密水**融:shuǐ rǔ jiāo róng 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语出《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许亮 ﹞几日工夫,同 吴二 搅得水**融。” 朱自清 《锺明<;呕心苦唇录>;序》:“他能让读者和他水**融--至少在读他的文字时如此。”比喻意气相投,感情融洽。 【近义词】 浑然一体、难分难解、如胶似漆、胶漆相投 、似漆如胶 、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反义词】 格格不入、若即若离 、针锋相对、方枘圆凿 交融:融合在一起。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6.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诗句(1则)欢迎远到而来的朋友的诗句(1则惋惜的友谊 一开始, 我们素不相识。 因为昨天的一次偶然, 我们成了知己。 无论什么时候 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现在, 我感到彼此间好象隔着一段距离。 每次在路上相遇 你都好象在故意躲避。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都曾为彼此的友谊而努力, 为什么最后还是要分离? 也许你有你的苦衷与目的! 上帝, 既然你安排我们相遇, 为什么最后却让我们分离? 到现在才明白, 原来我们曾经的那份友谊 只是海市蜃楼, 一闪即逝! 现在遗留的 只有无尽的惋惜! 7.求文邹的古语诗词团结携手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群众心里有天平。 人心齐,泰山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二人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06266心,其力断金。——《易经》 3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6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7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8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9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10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1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12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13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14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1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16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17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18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