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学校的古诗描写校园的诗句有 1.《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年代: 元 作者: 赵孟頫 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 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 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 再拜称上寿,所愿百福并。 人生属明时,四海方太平。 民无札瘥者,厚泽敷群情。 衣食苟给足,礼义zd自此生。 愿言兴学校,庶几教化成。 2.《闲咏》 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 坐叨厚廪饮醇醪,不挟文书不坐曹。 检校园花为日课,裒寻诗昔计年劳。 仍将书册供慵卧,时唤杯盘佐老饕。 感激大恩何以报,唯祈圣寿等天高。 3.《有怀汉老弟》 年代: 宋 作者: 虞俦 村童先遣扫柴门,检校园芳待置尊。 丛菊稍斑溥露点,芙蓉已带着霜痕。 诗篇纵好成孤讽,心事凭谁与共论。 已是西风悲落木,那堪幽独版更销魂。 4.《次韵元厚之少保留题朱伯原秘校园亭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程师孟 少年为学已名家,才折丹枝病可嗟。 节带冰霜凌万竹,文含风露丽于花。 也怜美玉犹存璞,人恨良金未出沙。 赖有隐居如谷口,直将高意抗青霞。 5.《上杜相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天扶昌代得忠良,坐以材谋镇庙堂。 万里声名开学校,四方根本劝农桑。 从容贤路通江海,慷慨公心贯雪霜。 谦让黑辕归权太早,空令终古爱余芳。 2.形容学校教师力量雄厚的成语1. 金字招牌】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 2. 百足不僵】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3.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4.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5.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6. 挥剑成河】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3.形容学校的诗句1、《秋怀诗十一首》——唐代韩愈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译文:在学校每天都无所事事,所以策马奔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2、《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唐代刘禹锡 学堂青玉案,彩服紫罗囊。 译文:学堂里的讲课台,还有穿着彩色衣服的学生,佩戴紫罗缝制的香囊。 3、《再和答为之》——宋代黄庭坚 学堂疏雨余,石砌长苔发。 译文:学堂里稀疏的小雨,石阶上长满了如发一样的青苔。 4、《西斋秋感二十首其一》——宋代方回 幼小入学堂,忆我十岁时。 译文:回想我十岁的时候,年幼就进入学堂。 5、《沁园春·六和》——宋代刘克庄 友鲁申公,师浮丘伯,尚可教书村学堂。 译文:鲁国的申培公,少年时从师齐人浮丘伯学习,在村里的学堂教书育人足以胜任了。 4.形容“学校”的诗句有哪些1.《闲咏》 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 坐叨厚廪饮醇醪,不挟文书不坐曹。 检校园花为日课,裒寻诗昔计年劳。 仍将书册供慵卧,时唤杯盘佐老饕。 感激大恩何以报,唯祈圣寿等天高。 2.《有怀汉老弟》 年代: 宋 作者: 虞俦 村童先遣扫柴门,检校园芳待置尊。 丛菊稍斑溥露点,芙蓉已带着霜痕。 诗篇纵好成孤讽,心事凭谁与共论。 已是西风悲落木,那堪幽独更销魂。 3.《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长歌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5.形容学校的古诗句有哪些1、 《再和答为之》 林君维闽英,数面成瓜葛。 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疏粝。 读书饱工夫,论事极精核。 奋身君子场,复勇若怒未泄。 穷年栖旅巢,由命非由拙。 王良驱八骏,方驾度九折。 学堂疏雨余,石砌长苔发。 ——宋·黄庭坚 2、 《宫词》 春营制小殿号披香,宣借天孙作学堂。 李白宫词多好句,侧书红壁两三行。 ——宋·宋2113白 3、《秋怀诗十一首》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5261贱嗜非贵献。 ——唐·韩愈 4、 《六言三首》 不识平康坊里,多在村学堂中。 安得金钱买笑,只堪夏楚4102训蒙。 ——宋·刘克庄 5、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 忆昔三条路,居邻数仞墙。学堂青玉案,彩服紫罗囊。 麟角看成就,龙驹见抑1653扬。彀中飞一箭,云际落双鶬。 ——唐·刘禹锡 6.形容“老师”的诗句有哪些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5、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6、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7、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8、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老师 - 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者 老师尊称为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现在“老师”的外延比“教师”的外延要大,除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某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 英文:【Teacher】“德高为范,技高为师”,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两字可分解来看,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而这个“老”就代表了“德”,师者就不必细言了。老师职责首先是育人。 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只记得一时,而育人,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人师表,答疑解惑。 古代含义1.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唐·韩愈《施先生墓铭》“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宋·欧阳修《问进士策》“名孚实副,许为老师。” ——王闿运《今皇上七年以疆域为纪》2.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3.明清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为老师“至分宜当国,而谀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今老师门生之名徧于天下,岂无师哉!”——清·黄宗羲《广师说》“这学里老师是朝廷制下的,专管秀才,你就中了状元,这老师也要认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4.对僧侣的尊称“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峯问老师。”——唐·王建《寻李山人不遇》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唐·姚合《赠卢沙弥小师》诗“那普静老师跏趺在禅床上敲木鱼,口中念经。”——《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5.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方今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晋书·江统传》“语及额勒登保、德楞泰屡次奏捷,则皆为将信将疑之词,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师南山、纵贼陇西之失。” ——清·魏源《圣武纪》卷九折叠老师地位“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原来,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不苟言笑。其实,自古而今,存在着良多的亦师亦友的典范。 老子与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 不举他例,我们就看看我们的鲁迅先生吧!先生的家世在其早年时期还属于富豪。那么,请看看先生对他的老师的敬畏程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