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对后世

1.《宋词三百首》对后世有何影响

词是两宋时期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它在宋代成熟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新的诗体,出现了大量名家名作,前人曾稳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代表了中国文学在特定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词风格多样,沉着雅致如欧词、风神旷放如 苏词、凄婉哀怨如秦观、精工博大如周邦彦、豪宕狂逸如辛弃疾、简约细腻如李清照, 都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词还是两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宋代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重大的 参考价值。《宋词三百首》自成书之日起,风行海内,成为至今为止最好的普及性宋词选本,i对传播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学、提高自身修养、陶冶艺术情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黄庭坚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谢谢】

黄庭坚在文学史上主要贡献是他的诗创作,他是江西诗派的首要人物,被后人奉为“一祖三宗”中的一宗.他的诗被称为“山谷体”,代表了整个宋诗的特色:重抒写个人情怀;构思奇异,有“点铁成金”说;风格峭拔,多用僻子,压险韵.他的诗歌代表了“江西诗派”的最高成就.总结了古典诗歌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诗学理论,富有操作性的诗法技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与苏轼分庭抗礼,并称“苏黄”,奉为“三宗”之首.他不仅影响了第二代江西诗人,对南宋中前期的诗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对宋词的转变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3.宋词对后世的重要性和影响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4.宋词对后世的影响

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5.辛弃疾诗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如上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腚兴桑渲啊R簧Ц何吹蒙煺梗找蛴欠叨洹>菟邓僦帐被勾蠛簟吧痹簦∩痹簟保ā犊滴跫媚细尽と宋镏尽罚『笤偈Γ趾胖颐簟?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传世名篇 摸鱼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

词题《花庵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 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

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满江红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 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庵词选》作“感兴”。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6.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

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

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

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

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

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

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7.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唐诗的文学成就在于以下几点: 一、诗歌数量达到了5万首,超出各代诗歌总合的两三倍。

二、诗歌质量较高。 三、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王安石曾说:“世 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8.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 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可以卒岁”。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

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反映恋爱、婚姻。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 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

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

《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后世文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同样体现出这些思想。

第三类:妇思游子。 《周南·巷耳》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象他在外的各种困顿情况,抒发了离愁。

《郑风·风雨》写一个女子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后世文学中,选这种题材的很多。

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通。”《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此物何足赏,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唐代王昌龄有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温庭筠《更漏子》“一叶一叶,一声一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更精彩的是元人张可久写道“云松螺髻,香暖鸳被,掩春闺一。

相关
上一篇
繁体唐诗
下一篇
婴儿唐诗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