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温最美古诗词中林语堂的观点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 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语堂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2.有没有林语堂的经典语录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 本身是最底阶层, 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 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 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 3.谁知道林语堂写的有关文化方面的句子林语堂的句子.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同样种桃,有人为了吃桃子,有人为了赏桃花,这就分野出农民和诗人的两种心境。 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在我看来,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不管她的法律地位如何。 男人自然希望自已的太太兼具西施的姿容,雅典娜的智慧,慈怜的母性,**的肉欲。 我们发现一对男女在一起至少可以生出三样东西:一是婚姻,二是孩子,另一个是烦恼。婚姻只能生一个,孩子可以生几个,而麻烦则是无穷无尽难以计数的。 所谓情调,就是调情反过来念 4.林语堂散文的优美段落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苏东坡传》 5.林语堂经典爱情语录林语堂语录两脚踏东西文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彻悟与痛苦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稀罕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倘无幽默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倘无女子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人之渺小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悠闲的情绪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快乐哲学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笔和锥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与古人面谈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警醒迟钝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可怜的世界……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最美的时候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乘船的旅客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热情加智勇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生活的艺术》死了三次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旷达的幽默家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 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刻板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生活的艺术》想做另一个人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老年之美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生活的艺术》不近人情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旅行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 6.作文 林语堂家乡情 500至700字很早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林语堂。但是,我只是读过几篇关于林语堂的介绍、评论文章,对林语堂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取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我都不甚了解。对于林语堂这位前辈加老乡,我一直怀有一颗好奇心。 这天正值周末,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把郊游的目标锁定在林语堂纪念馆。来到纪念馆所在地天宝镇五里沙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蕉海”,“蕉海”深处,一座精致的半圆型两层建筑便是林语堂纪念馆。馆前竖立着林语堂坐像,身着长衫,手持烟斗,神态飘逸。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语堂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展示了林语堂从故乡小镇走向世界的历程。林语堂 9 年生于漳州,曾留学美国、德国,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任教。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等杂志。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提倡幽默文学,他的短评、演讲语言精辟,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他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等大量经典名著,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展厅里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林语堂作品数百册。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同时又极力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林语堂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论他:“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一身……”翻阅林语堂作品,拜读林语堂语录,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 参观完林语堂纪念馆。站在纪念馆前,眺望四周,蕉林环抱,绿浪起伏,阵阵蕉香随风飘来。这优美的景色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一代文化大师。我为我的故乡拥有这样一位文化大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7.写一篇关于林语堂的征文900多字,最少800字在《无所不谈》中的《闲话说东坡》、《记纽约钓鱼》、《记游》和《论西洋理学》等,最体现开放的丰富和舒展的美丽,也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与上相关,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⑦正为此,欣赏的《水浒传序》。该序开篇兜头一句:“人生三十未娶,不应更娶;四十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 突兀而来,完全是感兴之言。而全文慨叹时光易逝,,大谈朋友聚谈之乐,与《水浒传》并不搭界,而已。 有人肯定要文不对题了。可文不对题又有什么要紧呢?重要的是作者淋漓尽致地发抒了自己心头涌动着急欲出口一吐为快的。 也正因为憎恨“规矩”,林语堂觉得奇怪,像这样的通达之人和有时也会犯糊涂,不知不觉地困倒于句法之下不能自拔。他写道,金圣叹批书专门替作者算一抑之抑,一结二结,并满口“妙哉,妙哉”,真是矮子摸大象,摸不着头脑。 ⑧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现而成,其千变万化,犹如危崖幽谷,深潭浅涧,毫无匠心的经营,而,自成其曲折崭岩之美,不是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 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林语堂的自由写作态度与恰好相反。 作文应如,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这是的话,林语堂衷心认同。则以为此是“高致,非常人所能”。 又说,为文,尝自谓跑,属于“下笔不能自休”一类,虽然,究非文章正格。⑨林语堂要作文如谈话,要谈话如作文。 梁实秋甚至认为谈话也要严谨,有主题,有,有层次,有头尾。他批评道:“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谈话而知剪裁的人就更少了。” 谈话也要剪裁,在林语堂听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林语堂是主张打破而无遗的者(BenedettoCroce)的信徒,梁实秋是者白璧德(IrvingBabbit)的信徒。 白璧德讲“文章纪律”。难怪梁实秋的散文篇篇笔法老到,结构精严。 这自然也是可有之一格。但梁实秋又将作文的规矩强调得太过了。 引述实秋发表于《新月》上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话:“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的沦于之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以,之流的口气和的口气都成为散文的正则。 像这样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文调,没有。”反问道:“难道写散文的时候,一定要穿上大礼服,戴上,套着,去翻出文选锦字上的字面来写作不成?”林语堂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的,敢骂“他妈的”,常称“狗”。 他曾说,“,常近圣人之言。”(《烟屑四》,《》第六期)正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忌俗,不避俗,使林语堂的散文更接近了闲谈的口吻。 林语堂十分看重俗语、方言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因素,他多次谈到在俗语运用上的巨大成功,笑有些现代文人连都不如。他的文章中,“这会儿”、“转念头”、“下死劲”一类的词语。 另外,林语堂的文章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嘻笑调侃,幽默百端,这也是非“正格”的证据和闲谈式的标志。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虽无的讲究,在艺术表现上却常常有动人之笔。 那也出于自然天成,如蚁蛀尔成文罢了。又如的,处处无所用心,又处处。 我读林语堂的《又来宪法》(《披荆集》),越咀嚼越觉得标题中那“又”字用得很扎实,只此一字,就将的惯于搞专制独裁又惯于玩政治花招的本来面目,以及作者的不满和轻蔑,统统传达出来了。以往已经炮制过宪法,现在再来,所以叫“又”。 不断地起草和通过宪法或其他也叫“法”的玩意儿,又总是使这些纸上的玩意儿仅仅成为玩意儿,当了,牌坊也立了,于是,所谓“”终于还是“中华官国”。林语堂发表于《》第十三期的《怎样洗炼白话入文》谈到的用字,一处举“你又在跟前弄鬼”为例,点到“又字亦系传神字”。 的例子在林语堂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发表于第三期的《》开头:“冬,十月,考试院长嗾开护国法会,斋主一百七十三,十人与焉。” 这段颇具“春秋”意味的话中,那“嗾”字最见精神。“嗾”者,使狗也。 于是将戴的险恶和跟着起哄者的愚顽一股脑儿都扫进去了。清《》也用了这个字:“马阮嗾执监国以献,监国脱走航海。” 梁实秋《国庆日感言》:“时,我十岁。……翌年日,嗾,平津惨遭劫掠,此为余身受之第一次打击。” 林语堂的散文长于用描写性语言置换抽象议论,如《〈新的文评〉》(《集》)中的这一段:“可怜一百五十年前已死的浪漫主义的始祖,既遭白璧德教授由棺材里拉出来在哈佛上示众,指为思想颓废的罪魁,并且不久又要来到,受第三次的刑戮了。”所谓“第三次刑戮”,指梁实秋将等人翻译的白璧德论文编成《白璧德与》在之事。 林语堂还议论中插入比较完整的形态、,甚至插入整段人物对话或故事情节。他说到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笑时写道:“他一手勇敢地捏了叉,另一手残忍地拿了一把刀,自己关照自己说,他这是在吃肉了。” 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