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的的俗语有哪些二字俗语 在行 外行 白板 旮旯 咂巴 活套 洁练 吃香 孬熊 哭穷 老点 三字俗语 巴不得 假恣意 靠不住 不顶弄 不得闲 吃不开 打光棍 着不住 不顾脸 出故事 见面熟 四字俗语 讲话算话 四平八稳 穷家富路 少不经事 老不正经 穿房入库 里戳外捣 活灵活现 一逼屌糟 五字俗语 花钱买气生 操心不禁老 同行是冤家 人生地不熟 眼不见为净 有劲没处使 高低不答应 真人不露相 女大不中留 六字俗语 光打雷不下雨 人不知鬼不觉 一回生两回熟 先小人后君子 前有车后有辙 有过之无不及 头发长见识短 省人菜惹人怪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显山不露水 名不正言不顺 一口吃个胖子 耳闻不如一见 矮子矮一肚拐 七字俗语 头发胡子一把抓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是冤家不聚头 大人不记小人过 那壶不开提那壶 功夫不负有心人 打开窗户说亮话 身在福中不知福 英雄难过美人关 得饶人处且饶人 脸朝黄土背朝天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俗语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十字俗语 死了张屠夫不吃连毛猪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 2.描写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有关诗句或俗语(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有哪些描写江淮地区的诗句1、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现代·陈毅·《沁园春 和咏雪词》) 2、江淮草木知名(宋·无名氏·《柳梢青》) 3、手整江淮如掌平(宋·李曾伯·《沁园春》) 4、著鞭江淮(宋·李曾伯·《沁园春》) 5、信风景江淮各异殊(宋·刘过·《沁园春》) 6、近传消息到江淮(宋·王庭珪·《临江仙》) 7、极目江淮无际(宋·蔡伸·《念奴娇》) 8、江淮羽檄忙(元·王冕·《漫兴 其二》) 9、江淮度寒食(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0、江淮度寒食(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1、江淮草木尽闻风(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 12、表里江淮四十州(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 13、遍江淮上(宋·陈著·《水龙吟》) 14、四澶漫江淮万里春(近代·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15、江淮踏遍(宋·黄机·《水调歌头》) 16、云隔江淮翔翠凤(宋·陆游·《纵笔》) 17、江淮草木(宋·何梦桂·《沁园春》) 18、家似江淮归业户(宋·陆游·《游山》) 19、江淮之茅三脊(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20、可使江淮间(宋·陆游·《悲秋》) 21、任转江淮粟(唐·杜甫·《复愁十二首》) 22、江淮楚甸(宋·吕胜己·《瑞鹤仙》) 23、浪驱羸马踏江淮(宋·黄机·《木兰花慢》) 24、悼来者之惕惕;浮江淮而入海兮(先秦·屈原·《九章之九 悲回风》) 25、江淮狂生知我者(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02》) 26、奠枕江淮无一事(宋·刘仙伦·《满江红》) 27、仍诏江淮马价缣(唐·白居易·《阴山道》) 28、滔滔万里江淮(元·王旭·《木兰花慢 扬州寿纪子周》) 29、江淮路不通(元·王冕·《对雨 其二》) 30、白沟移向江淮去(元·刘因·《白沟》) 31、浪动江淮战血红(明·刘基·《有感》) 32、求识江淮人犹乎比石(唐·李白·《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33、江淮尚宿兵(宋·陆游·《北望》) 34、路过江淮万里通(宋·苏辙·《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梁山泊见荷》) 35、江淮君子水(唐·孟郊·《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 36、白鱼犹喜似江淮(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 37、白鱼犹喜似江淮(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 38、江淮十日晴(明·李流芳·《南归诗十八首》) 39、嗟予落魄江淮久(唐·李白·《僧伽歌》) 40、壮江淮(元·许有壬·《木兰花慢 秦淮,次汤碧山教授韵》) 41、壮江淮(元·许有壬·《木兰花慢 秦淮,次汤碧山教授韵》) 42、江淮我分地(宋·文天祥·《白沟河》) 43、远控江淮粳稻秋(宋·苏辙·《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梁山泊〈次》) 44、上书乞江淮(宋·苏辙·《送陈侗同年知陕府》) 45、再饷江淮军(宋·蔡戡·《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 46、回首江淮深(唐·高适·《别王彻》) 47、江淮不改古今流(元·王冕·《过扬州》) 48、不谓江淮隔(宋·陈造·《寄严文炳》) 49、如何江淮粟(唐·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农父谣》) 50、迟留岁暮江淮上(宋·苏轼·《和王斿二首(斿,平父子。) 》) 51、(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将赴登州同舟至山阳以诗见送留别)别时酒盏照灯花(宋·苏轼·《次韵送徐大正》) 52、置之江淮交(宋·苏轼·《昨见韩丞相言王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53、江淮闻战鼙(宋·陆游·《汪茂南提举挽词》) 54、江淮几郡疮(宋·严羽·《有感》) 55、弟兄流落隔江淮(宋·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 56、江淮我家门(宋·吴泳·《和赵尚书无辩诗》) 57、余亦经江淮(唐·孟浩然·《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 58、予欲驰江淮(唐·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59、江淮倦客再游(宋·汪元量·《瑶花》) 60、江淮流落岂关天(宋·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 61、猖狂乞食过江淮(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94》) 62、拊心消息过江淮(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83》) 63、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宋·陆游·《山南行》) 64、江淮控制接荆蛮(宋·曹勋·《宫词三十三首》) 65、江淮水为田(宋·苏轼·《鱼蛮子》) 66、幼度江淮避虏麈(宋·陆游·《对酒示坐中》) 67、崛强又此凭江淮(宋·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三首》) 68、江淮别业依前处(宋·王安石·《梦张剑州》) 69、江淮号极边(宋·文天祥·《过梁门》) 70、横越江淮七百里(现代·陈毅·《过微山湖》) 71、近者去江淮(宋·欧阳修·《答苏子美离京见寄》) 72、江淮略孟诸(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 73、(任江淮尉题厅(唐·陆贽·《句》) 74、--李正封江淮永清晏(唐·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75、梦里江淮道上行(宋·陆游·《记乙丑十月一日夜梦》) 76、半是江淮贩米船(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五》) 77、江淮貔貅始闲暇(宋·梁竑·《题陆贾大夫庙》) 78、再向江淮把一麾(宋·刘宰·《挽京口使君丰郎中十首》) 79、下带江淮据岸平(宋·石圭·《句》) 80、。 4.关于赞美安徽的诗句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睛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 (唐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汤泉 (唐 杜荀鹤) 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题小华山 (唐 李敬方) 峰簇莲花小,分明似华山。 鱼符何入罢?深处掩松关。 5.用江淮大地形容安徽,还可以用哪个词形容安徽我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三黄。即,黄山,黄梅戏,黄山烟。 此三黄让安徽闻名于世,也是安徽的骄傲和自豪 1、绿城合肥,因为合肥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大城市中第一位 2、江城芜湖,逆长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港囗 3、电城淮南,淮南包括在建电站在华东是第一位的 4、珠城蚌埠,古为采珍珠之地,千里淮河第一城 5、文城安庆,桐城学派,黄梅戏发源地 6、煤城淮北,淮北.皖北两大矿业基地 7、钢城马鞍山,小学都知道的江南一枝花 8、牛城阜阳,人囗众多,新闻也多,吹牛养牛一样棒 9、铜都铜陵,别看我小,青铜文化我最早 10、山水城黄山,既有山美又有水秀,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红顶徽商 11、家电城滁州,扬子江畔,扬子扇,大江南北风行一时 12、佛城池州,九华山畔连城都有灵气 13、诗城宣州,一个敬亭山,多少诗人来访谈 14、皋城六安,六陆不分,皋搞不辨 15、石城宿州,与和田玉石齐名的灵壁奇石为中国一绝 16、酒城亳州,中国四大酒乡之一,古井贡酒,醉三秋,高炉家等,药都一般不叫 17、湖城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畔的唯一带湖名的城市. 6.关于安徽的诗句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