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魏碑集唐诗

1.请问"魏碑以谁的字为代表

魏碑,是书法界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碑志书艺的总称。

名曰“魏碑体”,或云“北碑”、“龙门体”,习惯上称它“魏碑”。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体法多变,纯朴天然,介乎隶、楷之间,有其独特的风采。

从乾嘉至清末,引起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康有为在《广艺舟之宋齐梁陈》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等“十美”。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字亦紧密非常。

……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以《牛橛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等最著名, 这些造像的书法都属于魏碑书的代表作品。

魏碑以方笔凝重者居多,体现出一种浑厚、朴拙、自然、雄强的阳刚之美。《牛橛造像记》端方峻整,结体紧劲,风格雄强,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代表魏碑书风。

2.“联迷”张大千书法对联,果然霸气

1983年4月2日在台湾病逝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可说是一位“联迷”。据秘书冯幼蘅在台北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述,1982年12月,张大千先生刚从劳民总医院出院,就和来访的客人在摩耶精舍大谈对联艺术,把他记得的一些前人妙对佳联吟诵给朋友听。其中有两副是方地山先生送给他的嵌名联。

方地山有“近代联圣”之称,曾任袁世凯西席,袁的次子、近代著名文人袁克文(寒云)就曾跟他学作诗文。方的年纪比张大千大得多,但因性情相投,结为忘年交。张常赠他没留上款的画好让他卖钱。张大千三十六岁那年(1934)曾到韩国观光交流,友人在天津紫竹林为他饯行,方地山即席创作两副嵌字对联馈赠。其一云:

世界山河两大;

平原道路几千?

其二云: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两联皆对仗工整,第二联尤切合大千身分。“八大”即清初大画家朱耷(明宗室,别号八大山人)。“半千”是清初画家龚贤的字,别号柴丈人。此联认为大千画艺继承八大而凌越半千,品评颇为中肯。

张大千兼擅书画,书法从学于清道人(李瑞清)与曾农髯,得力《瘗鹤铭》,参酌黄山谷体势,而自成一家。他本人虽然不创作联语,但却喜欢书写对联。据友人所记,他常写对联有以下几副:

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此联是前人集唐诗之作。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黄子久是元代画家,字公望。据张大千友人所记:“此联写大千先生幼时见家中所悬,原文为:拳石‘闲’临黄子久;胆瓶‘斜’插紫丁香。经张大千先生更一字后,更见精神,也更见工整。”

佳士姓名常挂口

平生温饱不关心

此联是李拔可赠张大千之作。李拔可福建人,能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此联对张大千的平生为人,刻画传神。

张大千常写的对联,还有:

庭前大树老于我

天外斜阳红上楼

此联是前人集宋诗之作。原件张挂于苏州网师园。

立脚莫从流俗走

置身宜与古人争

据张大千友人所记:“大千先生二十六岁时,曾将何子贞藏魏碑《张黑女志》海内孤本,予以集联成册,这是其中一副。”此联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虽寥寥一十四字,而有哲理存焉。

张大千虽不创作对联,但在刊物上见过他书写的一副集句联(台北国际摄影社拍摄),这副联语如下:

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瞩;

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此联是集宋代黄山谷、辛稼轩等人词句而成。对仗颇工,且有韵味,其为张大千晚年之“夫子自道”欤?集句虽“句出别人”,但亦有集句者本人“创作”成分蕴含其中。如梁任公有集宋词联数百副之多,其中就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

3.语文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

这个简单,诸葛对锦囊妙计,李白对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功垂青史的论语。

岳武穆对武穆遗书或者孙子的《孙子兵法》, 鲁迅对手中笔,臧克家的思乡情【是不是臧克家,我忘记了,你去查查,好像是乡愁】

千古绝唱整万古流芳。。。 诗词歌赋嘛,整个史家绝唱。 功垂青史整流传百世 论语换个孟子啊中庸啊什么都成啊。

主要讲讲这类访写的方法,所谓访写,就是给你范本照着克就行了。能用近义词就用近义词,最好不要重叠。题目是什么人物对另外一个人物就行了,找相近的东西就行。

其实出现人物的题目最简单了,每个名人都有故事,一对一对上去基本不会太差。

4.弘一法师的话剧、音乐、绘画有哪些

主要贡献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1896年时的李叔同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

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

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

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裸女》和《自画像》等作品。

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

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相关纪念(15张)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

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5.什么是司马体

可能是司马彦的字体: 司马彦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县小渡口镇,生于湖北公安,现任书法艺术学校校长。 司马彦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其父司马东老先生的指导下,长期严格临帖习字训练,从中国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功底深厚。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参加过国内外重大书画展览,入选中国书画百家和多种书画集,多幅作品镌刻于全国一些大的碑林。其名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司马彦先生已编写出版钢笔、毛笔字帖、教材、专著1200余种,遍及全国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 司马彦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父亲司马东老先生的指导下,长期进行严的临帖习字训练,从中国传统的名家毛笔书法中吸取营养,功底深厚。 司马彦,当代著名硬笔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擅写楷、行、隶、草、篆各种字体,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30余次,参加过全国、省、市重大书画展览,作品出展日本,入选中国书画百家和多种书画集,全国一些大的碑林也镌刻了他的多幅作品。其名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司马彦自幼在其父亲司马东先生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帖习字训练,从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中吸取营养,应用于硬笔书法。其楷书点画圆满精到,结构疏密合理,字形清丽端正,线条俊秀健美。其行书不张扬个人风格,力求实用,美观大方,流畅平正,自然简捷,易学速成。其隶书收放自如。潇洒飘逸,典雅秀丽,古朴庄重。 司马彦先生已编写出版钢笔、毛笔字帖、教材、专著1200余种,遍及全国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 司马炎字帖内容简介一、字体设计

司马彦字体是针对全国读者现状,根据十几年全国书法函授教学反馈的大量信息,融入传统的名家毛笔书法韵味,潜心研究而设汁的字体。司马彦字体运笔平正雄健,结构雍容大方,点画规范流利,苍浑朴茂淡雅,端庄火秀丽,刚健含婀娜,非常富有节奏感,最适宜学习书法者临习速成。正因为如此,司马彦字帖被选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作为写字规范全国推广,同时作为汉字书写分级考核训练用书。

二、编写科学

在潜心研究书法理沦的基础上,并结合十几年字帖推广的实践经验,司马彦字帖做到了编写科学、结构合理,其中的同步字贴大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审定,内容包括生字、拼音、笔顺、结构、组词、造句、近义词、反义词、课文片析、课文古诗、书写指导、写字基础知识等众多板块,即适合学生课后练字,又适合课后复习知识。

三、全新出版

电子工业版社作为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对司马彦字帖进行了全新打造:全新书写、全新设计、全新制作、全新印装。使司马彦字帖这一品牌以崭新的而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品种齐全

司马彦字帖品种齐全,基础教程大系、学生字贴大系、校园字帖大系、名人名言字帖大系、古诗词字帖大系、成人字帖大系、综合字帖大系和同步字帖大系等全方位服务于各界人士。特别是同步字帖大系更是包括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言S版、教科版、冀教版、鲁教版和西师大版等教材版本,充分满足全国各地区、各年级师生的需求。

五、高质印装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司马彦字帖全部采用特制的描摹纸,其特点是:品质高、写不破、不洇渗、超薄、高清晰、防近视,书写流畅不打滑,描摹时笔锋清晰,无须翻看原帖。司马彦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县小渡口镇,生于湖北公安,现任书法艺术学校校长。 司马彦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其父司马东老先生的指导下,长期严格临帖习字训练,从中国传统书法中吸取营养,功底深厚。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参加过国内外重大书画展览,入选中国书画百家和多种书画集,多幅作品镌刻于全国一些大的碑林。其名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司马彦先生已编写出版钢笔、毛笔字帖、教材、专著1200余种,遍及全国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写不破,不涸渗,高清晰,防近视。

6.《唐诗百首硬笔字帖》的作者之一卢前是哪里人

卢前 ( 1926- -)

男,汉族,浙江余姚人,1926年7月生。自幼嗜好书法,1946年赴香港师从余雪曼,1953年回上海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学书从王羲之《壮亭序》入手,后倾心于魏碑兼攻隶、行、草书。碑写意,所作浑穆古拙,气象峥嵘,行、草书则以"二王"为本,掺以张芝、怀素笔意,遒劲雄放。著有函授教材《王羲之钢笔字帖》《颜真卿钢笔字帖》《陆柬之钢笔字帖》等十余种。出版《王羲之兰亭选帖》《汉曹全碑选字帖》《六朝墓志.王元思选字帖》和《小学生写字系列训练》等。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画篆刻研究会理事。

7.“联迷”张大千书法对联,果然霸气

1983年4月2日在台湾病逝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可说是一位“联迷”。

据秘书冯幼蘅在台北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述,1982年12月,张大千先生刚从劳民总医院出院,就和来访的客人在摩耶精舍大谈对联艺术,把他记得的一些前人妙对佳联吟诵给朋友听。其中有两副是方地山先生送给他的嵌名联。

方地山有“近代联圣”之称,曾任袁世凯西席,袁的次子、近代著名文人袁克文(寒云)就曾跟他学作诗文。方的年纪比张大千大得多,但因性情相投,结为忘年交。

张常赠他没留上款的画好让他卖钱。张大千三十六岁那年(1934)曾到韩国观光交流,友人在天津紫竹林为他饯行,方地山即席创作两副嵌字对联馈赠。

其一云: 世界山河两大; 平原道路几千? 其二云: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两联皆对仗工整,第二联尤切合大千身分。“八大”即清初大画家朱耷(明宗室,别号八大山人)。

“半千”是清初画家龚贤的字,别号柴丈人。此联认为大千画艺继承八大而凌越半千,品评颇为中肯。

张大千兼擅书画,书法从学于清道人(李瑞清)与曾农髯,得力《瘗鹤铭》,参酌黄山谷体势,而自成一家。他本人虽然不创作联语,但却喜欢书写对联。

据友人所记,他常写对联有以下几副: 樵客出来山带雨 渔舟过去水生风 此联是前人集唐诗之作。 拳石画临黄子久 胆瓶花插紫丁香 黄子久是元代画家,字公望。

据张大千友人所记:“此联写大千先生幼时见家中所悬,原文为:拳石‘闲’临黄子久;胆瓶‘斜’插紫丁香。经张大千先生更一字后,更见精神,也更见工整。”

佳士姓名常挂口 平生温饱不关心 此联是李拔可赠张大千之作。李拔可福建人,能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

此联对张大千的平生为人,刻画传神。 张大千常写的对联,还有: 庭前大树老于我 天外斜阳红上楼 此联是前人集宋诗之作。

原件张挂于苏州网师园。 立脚莫从流俗走 置身宜与古人争 据张大千友人所记:“大千先生二十六岁时,曾将何子贞藏魏碑《张黑女志》海内孤本,予以集联成册,这是其中一副。”

此联说的是做人的道理,虽寥寥一十四字,而有哲理存焉。 张大千虽不创作对联,但在刊物上见过他书写的一副集句联(台北国际摄影社拍摄),这副联语如下: 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瞩; 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此联是集宋代黄山谷、辛稼轩等人词句而成。对仗颇工,且有韵味,其为张大千晚年之“夫子自道”欤?集句虽“句出别人”,但亦有集句者本人“创作”成分蕴含其中。

如梁任公有集宋词联数百副之多,其中就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

8.我是一位初中生,我最近喜欢上了书法,所以买了套字帖练习,但我总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见很多术语,那么到底书法的术语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书法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

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

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

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

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二、法书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三、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四、金石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镌刻品。

《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

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

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五、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六、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七、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

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八、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九、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

王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

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则知当日视立碑为异数矣。”故历来晋碑难得。

十、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十一、碑额碑刻术语。

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

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