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关于笃行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 知人者智,自各者明。——老子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博学之,常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光。——《论语》 2.孔子关于笃行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知人者智,自各者明。 ——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博学之,常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光。——《论语》。 3.关于博学笃行的名言或故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 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努力学习而不厌烦,谆谆教诲别人从来不觉得疲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好学,誓死保全它。]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正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那是没用的,还不如去学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最后回到可以说出其要领的境界。]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学至乎没而后止。 [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终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精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好发疑问时智慧的根本,勤于思考是增长智慧的途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4.孔子关于“笃行”的名言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孔子3.知人者智,自各者明。 ——孔子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孔子5.博学之,常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6.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8.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1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13.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孔子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1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1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18.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2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2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光。——《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