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没有与诗句有关的生活经历的作文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题记 人生变化多端,它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巨浪拍岸,时而风平浪静。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有人失去奋进的勇气,有人却百折不挠,在曲折的人生中获取坚强,所以我认为别惧怕挫折。 就像奥斯特洛斯所说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崩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书中人物柯察金,从贫苦少年逐渐形成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年少的他做过店员,任人欺负,偷过德国人的手枪,多少次挣扎在死亡线上。仍坚持革命。 最后再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应该反思:学习中的苦算什么?保尔带着满身伤痕,忍受着折磨却终未倒下,我们往往在小小的瞌睡虫面下趴下了,却一翻不可收拾,相较而言,我们何等惭愧啊!往往有人再困难面前倒下。 即使在一百次跌倒,也要从一百零一次时站起来。 一个人在科学探究中,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并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就要像爱迪生那样,再发明电灯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实验,总共用了6000多种材料,这是多么吓人的数字。 6000多种材料,只能说明在6000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时,爱迪生失败过很多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寿命,研究好了电灯,这些事实难道不能说是挫折诗人生最好的老师吗?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只要勇敢面对,挫折总会变成前进的动力。 挫折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踏上生活征程的时刻,我们只有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不是吗?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挫折是坚韧之石,擦出希望之火; 是希望之火,点燃理想之灯; 是理想之灯,照亮前进之路;。 二、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人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我们大都未意识到:人可以看到无限远的地方。 月亮和星星,朝阳与落日,我们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看见。但是当我们观看大地时,却遭到挫折。 因障碍物的遮挡,还由于大地是球面,而非平面,所以我们望不到很远的地方,无限的视力很难得到满足。如何能望得更远一些呢?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到高山上,则会看得远些。但是看得远,会损失一些细节,即分辨率会降低。 但忽略细节,感受整体,有时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正因为此,“登高望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代楼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眺望远方。翻开古典,登楼望远的诗歌何其多也。 武汉的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然而,楼阁的高度毕竟有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去登山。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由泰山想到了中国的传统名山——五岳。 为什么五岳中泰山为首?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不厌其烦地登泰山封禅祭天?我理解泰山区别于四岳的是:其他四岳或者是山间盆地中的山,如南岳——衡山;或者是高大山脉的一部分,如西岳华山(秦岭的一部分);或者是没有突出的主峰,如中岳嵩山。“嵩山如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北岳恒山,左有吕梁,右有太行等大山,视野阻塞。 总之,这些山视野都不够开阔。泰山则完全不同了。 它从辽阔坦荡、纵横千里的华北大平原上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参天独立。它是中原大地上最大的一座“楼阁”,是最高的望台,最能解放视力的地方。 黄河如带,运河似线;华北大平原,千里沃野,万里平川;渤海东北,黄海东南,海陆苍茫,尽收眼底。只有在泰山上,皇帝才会找到“承接天命,定鼎中原”的感觉。 常人登楼、登山、凌绝顶,显然不是满足其“皇帝感”,而是让视力获得解放,享受一次视力奔向极限,视野展向无穷的欢乐。每登临一次高楼和山巅,都是一次视觉的节日,都是长久受到禁锢和压抑的视力走出牢笼的时刻。 但是登上五岳后,我们解放了的视力看到了什么?传统中的五岳不是地理名山,它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或者是美学意义的,它们是政治之山、文化之山、景观之山。有些山则不同了。 如喜马拉雅、冈底斯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横断山、贺兰山……这些山都是地理之山,它们的存在对热量、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地理要素的分布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是划线分界的大山,在这些大山的两翼,有着迥然不同的景观。东西向的大山与南北向的大山对环境的改变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地说:东西向的山脉改变山两翼热量的分布,南北向的山脉让山两翼的干湿明显不同。先说说那些大体东西方向横亘的大山。 如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南岭、喜马拉雅山等。这些大山并不是窄窄的一条山岭,而是由许多方向相同的山脉组成的山系,比如天山由南天山、中天山、北天山组成;祁连山平行的山脉有7条之多,宽处达400多公里;秦岭从南到北,能找出逐渐升高的3道山脊线,阔达300公里。 一方面,因为山宽,从南到北气温的降低就不容忽略,另一方面,因为山高,还有海拔上升造成的降温,二者叠加使得山地气候的变化远较平地剧烈,加之冬季对北方南下寒潮的阻挡,几种因素使得这些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比如秦岭分中国为南北;天山把新疆分为暖温带的南疆与中温带的北疆;阿尔泰山分开了中温带与寒温带;昆仑山—阿尔金—祁连山是高寒的青藏高原与干热的西北干旱区的分界线;南岭划分了我国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限;喜马拉雅山的分界作用就更明显了,它的北坡寒冷干旱,植被稀疏,它的南坡则湿热多雨,丛林茂密,一派亚热带的景象。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南北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横断山。山东西两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和湿润程度上。 因为这些大山阻挡了来自大海的水汽云团,它们大多成为了干旱和湿润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东坡湿润,西坡干旱,因此它分开了农耕和游牧,它还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太行山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贺兰山则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荒漠与草原、沙漠与沙地的分界线。 横断山由一系列南北向的大山构成,因此情况复杂些。总的看来它是高寒的青藏高原与湿热的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但是细分起来,山却是各有特色。它们当中有的是湿润和干旱的分界线,有的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分界线,有的甚至是印度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的分界线;从文化角度看,这些山又是民居类型、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不同族群的分界线。 许多地理大山已经超越了雪线,因此许多山峰是雪峰,但是即使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留下了一些山口,或者叫垭口的地方。那些路上的行旅,经过艰难的爬升,到达垭口时都会停下来,站在垭口上眺望,享受视觉的盛宴。 中国的这些地理大山都有一些知名的垭口,但要体会垭口的意义,还是应该走一次跨越横断山区的川藏线,。 三、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 初二作文如果你是考试,建议你用父母为题,写出真情实感,这样老师会给你高一点的分数 或者写你的第一次,最好早中间悟出什么道理。 第一次做饭,启示:做什么是都不能心急。 第一次……,启示:每个第一次都回味无穷,要学会珍惜,才能感觉其中的乐趣。 …… 我总是把梦遗忘在夜里,遗忘在那片蓝得过于深邃的夜空里。 ——题记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踏着轻快的脚步离开了,初夏了,重庆渐渐热了起来,似乎多了一份烦躁,多了一份浮华,多了一份喧闹。 我依旧透过落地式的玻璃窗,以一种很童年的,身躯侧着倾斜的方式仰望夜空,我看到的是一个明媚的夜空,没有星星的点缀,或许是一份缺憾,但或许渲染了整个重庆的繁华。 今天的夜晚会很安静,父母不在。 今天的夜晚会很喧闹,因为窗外。 我看见了月亮,是残月吧,以一种苍白而骄傲的姿势挺立着,月光算不上皎洁,但至少如水般澄澈透亮,突然想起苏轼的那首《记承天寺夜游》,但是恐怕人们更喜欢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初夏是一种很纯真的滋味,而夜则是一种深沉的祈祷。 我一直很喜欢夜晚,尤其是静谧的夜晚,初夏,我喜欢那份刚好而适中的热度,就像刚刚的起程,一样的充满希望与活力,一样的新鲜与憧憬。 初夏之夜带了一份羞涩,开始。 重庆是我的故乡,在我的眼里,它日趋完美。 但是我却时常看不到星星,那些儿时的梦想于是就这样在我青春的这个优雅的开始与我失之交臂,我不知道当我坐在青春的尾巴上时还是否会记得我的梦想与我的童年,还有,我的青春。 日渐喧闹吧,你看到了吗?窗外的霓虹灯在光鲜地闪烁,无数的高楼在骄傲地耸立着,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记得陪伴我童年的窗外的那片青草地,如今已是水泥地,在冰冷的夜里更显孤傲。 可我知道结局,我知道这是城市进步的标志,因为没有事物可以不变,人们总说物是人非是一种凄凉,那么物非人是呢? 我们在以一种聆听地姿势走过每一个季节,我们再也感觉不到耳边吹过的风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春天已经过去了,我在一个学期的开头和春天的万物复苏错过,流年的光阴,美丽的脚印,凹下去的是我的记忆。 现在我只能挥手道别,就像毕业时和同学的道别一样,不断地告戒自己永远铭记那些再也看不到的,微笑着的坚强的脸庞,到后来才发现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只是彼此生命里的过客,就像初夏的夜是无数个四季与无数个白昼的小插曲。于是学会更好地珍惜。 有人说,当你每天都重复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流逝得很快。 我想是的,当我站在轻轨的车厢里的时候,我看见无数纵横交错的房屋楼宇,蜿蜒盘旋的柏油马路,我看着时间轻盈的笑脸,记录在我们的生活里,寄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初夏之夜是是唯美的,但时间的流逝是真实的。 我曾经去爱过世界,可当我读了《神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原来,没有绝对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时间,没有绝对的爱。 现在是初夏的夜晚,安详,像熟睡的孩子,或许汽车的鸣笛真的是最好的摇篮曲。 学会以勇敢的姿势面对生活,学会以骄傲的姿势面对人生,学会以顽强的姿势面对时间。 初夏之夜。 请你告诉我,这是个多么美好的夜晚。 现在我所能吟颂的,也只是天堂篇部分的内容了: 我看到了全宇宙的回散的书页 完全被收集在那光明的深处 有仁爱装订成完整的一本书卷 实物和偶然物 以及其间的关系 仿佛糅合和融化在一起 使我所讲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模样 岁月匆匆而过,蓦然回首,我已走进小学校园生活近六年了,念及往事,不胜唏嘘.那人生道路上的无数个第一次就象波涛起伏的海浪,荡漾在我的心头.是那样的亲切而熟悉,又是那样的美好而和谐.第一次上台表演的经历就一直使我不能忘怀. 那是在我五岁第一次上台时,在上台前,我的心中忐忑不安,总是无法调整出好的情绪.开始表演了,强烈的镁光灯直射下来,就象一双犀利的眼睛,盯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更紧张了.当我看到台下那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我的身上,原本就担心的我一下子忘了自己的动作,傻呆呆地站在幕布旁.那一刹那,我听到的音乐就象奔驰的野马,嗡嗡作响;镁光灯则是一把锋利而尖锐的箭,射进了我的内心深处.好在这时,老师在幕布旁不断的鼓励我,小声地说:"你一定能行!"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快镇静下来.我微笑着自信地走上了舞台.一上台,我就好象置身于一池碧水中,身体变得那么地舒展,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而自然.那音乐如潺潺的溪水,镁光灯也如和煦的暖阳.我的舞姿尤如一只傲气的白天鹅在湖面上游动;又象一缕纯洁的阳光,干净而温暖;更象一朵蓬勃的向日葵,正努力地向上生长.终于,我在观众们的掌声中退了场. 事后,我一直在想:有自信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你充满自信,就有成功的希望.自信是飞向蓝天的翅膀,是航行的船桨.在任何时候,自信都会助你一臂之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吧! 我爱第一次,她教会了我成功的秘笈:充满自信,她象破土的新芽,给了我向上的力量. 生 日 ——怀念我的老院 天津一考生 十五岁的生日到了。 妈妈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显眼地摆放了两盆鲜花,一盆是火红火红的三角梅,。 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1、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之后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2、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 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但是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 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3、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这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十分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4、一日,秦观苦心经营作得一首谜语诗想在夫人苏小妹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他把写好的诗用信笺封好,呈到苏小妹跟前说:“拙夫有近作小诗一首,还望夫人过目指点。 并道出诗中所影射之谜底。”苏小妹含笑接过信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转轮王,有时射进一道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苏小妹看完嫣然一笑说:“又来卖弄大学士的才华了吧,这其中的谜底我自然明白,但我不告诉你,我即兴有感,也有了一首小诗,也影射一个谜底。 说与你去仔细思考吧,只见苏小妹朗朗吟道:”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立刻弹,弹尽天下曲。”秦观听了,只觉夫人的诗流畅自然,且有意境,至于那影射之谜底便不知所云了。 苦思了几天仍无结果,只得去求助家舅大文豪苏轼了,于是他把苏小妹的小诗写好装入信笺呈到苏轼跟前说:“敬请大文豪赐教,指点迷津,道出诗中谜底,以释不才之怀。” 苏轼接过一看,笑了笑说:“这有何难,我那里还有一首诗等着你呢,你仔细听着,去好好思考吧。”之后苏轼便吟道:“我有一条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回时摇橹还。” 观听了,益发摸不着头脑,回到家里,便把这事告诉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哈哈大笑,然后说:“笨学士啊笨学士,你诗我诗与他诗,都是影射同一个谜底咧!”秦观恍然大悟。 5、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 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 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五、和诗歌有关的故事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 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 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 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 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 “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 如,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诗歌,内容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这500多年的时间中,我国古代诗歌取得了卓越成就。 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诗经》,共收存诗歌305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带有地方色彩的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也叫做庙堂音乐。 西方诗歌产生于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 源于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古代民间传说、行吟的英雄歌谣和神话故事。相传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此基础上整理成长篇文字史料《荷马史诗》,它包括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内容包括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以及2000年前的迈锡尼文明。主要歌颂本部落、本民族在形成和。 六、一个和诗歌有关的故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七、与诗有关的故事2篇1、《推敲的故事》《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2、《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第三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来为 :春风又吹江南岸 等,后改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