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避世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2.形容避世的成语戢鳞潜翼 戢:收敛;潜:隐居。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鹭朋鸥侣 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避世绝俗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长林丰草 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杜门晦迹 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杜门绝迹 指隐居不出。 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轻举远游 指避世隐居。 山中宰相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漱石枕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曳尾涂中 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枕流漱石 旧时指隐居生活。 遵时养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枕石漱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枕山栖谷 比喻过隐居生活。 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避世墙东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餐松饮涧 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出处殊涂 亦作“出处殊途”。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遁身远迹 犹言避世隐居。 遁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遁世遗荣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遁世幽居 见“遁世隐居”。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高举深藏 指避世隐居。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海怀霞想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科头箕踞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敛影逃形 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3.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饮酒二十首》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解读: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解读: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读: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解读: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读: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解读: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解读: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解读: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解读: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其十二 长公1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2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解读: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读: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解读: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的影响。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解读: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 4.有哪些词来形容隐居人士【北郭先生】: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避世墙东】: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餐松饮涧】:食松实,饮涧水。 指过隐居生活。【朝令夜遁】:令:召。 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 【出处殊途】: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出处殊涂】: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亦作“出处殊途”。【大隐朝市】: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 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大闹市也可隐居。【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杜门晦迹】:晦:隐匿。 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遁世绝俗】: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同“遁世离俗”。 【发扬岩穴】:岩穴:山洞,引申为隐居之处或隐士。表彰提倡不求功名的人。 【焚香扫地】: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伏鸾隐鹄】:伏鸾、隐鹄分别是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和陆云的别号。 后泛指隐居的贤人。【高举深藏】:高高地举起,深深地躲藏。 指避世隐居。【高举远蹈】:举:起飞;蹈:踩上。 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高人胜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 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高翔远引】:形容避世隐居。【膏肓泉石】: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 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躬耕乐道】:躬:亲自;道:圣贤之道。 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挂冠神武】:指辞官隐居。【盥耳山栖】:盥:洗;栖:居住。 相传远古时隐士许由,不愿接受尧帝的封让,躲到山里,用颖水洗耳,以免受传言的污染。比喻隐居不仕。 【归老林泉】:林泉:山林泉水之境,指隐居之地。回到林间幽境安度晚年。 【海怀霞想】:本托意仙游。后指远游隐居之思。 【箕山挂瓢】:用为隐居不仕之典。【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江海之士】: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角巾东第】: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角的头巾;东第:即家乡。 穿着普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隐居不仕。 【敛影逃形】:隐蔽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林栖谷隐】: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龙蛰蠖屈】:比喻隐居不仕。【鹭朋鸥侣】:指与鹭、鸥为友。 比喻隐居生活。【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南山隐豹】:比喻隐居山林而不仕的贤者。【鸥鸟忘机】:机:巧诈或权变之心。 指像鸥鸟一样,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披发入山】:指离开俗世而隐居。【潜遁幽抑】:潜遁:隐匿、躲藏;幽抑:幽居。 逃避世俗,过隐居生活。【潜光匿曜】:隐藏光采。 常指隐居。同“潜光隐耀”。 【青门种瓜】:在京城东门外种瓜。指隐居不当官。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轻举远游】:指避世隐居。 【穷居野处】:穷人在荒蛮之地居住。引申远离城镇,过隐居生活。 【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散发抽簪】: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山林钟鼎】: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 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比喻隐居的高贤。【深藏远遁】: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 指逃避尘世而隐居。【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望峰息心】: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 亦喻知难而止息。【望岫息心】:多指遁世隐居。 亦喻知难而止息。同“望峰息心”。 【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卧龙伏凤】: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息交绝游】:屏绝交游活动。 隐居。【霞友云朋】:与云霞为朋友。 指避世隐居。【啸傲林泉】:林泉:山林泉石,指退隐之地。 形容自由自在,放旷不受拘束的隐居生活。【削迹捐势】:削迹:匿迹;捐:舍弃。 隐匿踪迹,舍弃权势。旧指隐居。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岩栖谷隐】:住在深山洞穴中,饮食在山谷里。指隐居山谷之中。 亦作“岩栖谷饮”。【岩栖穴处】: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羊裘垂钓】: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居生活。 【佯狂避世】:佯:假装;避世:指隐居不仕。假装疯颠,逃避世事。 指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养音九皋】: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遗世忘累】: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遗俗绝尘】:指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弋者何慕】:弋者:射鸟的人。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 旧喻贤者隐居,免落入暴乱者之手。【因树为。 5.代表隐居的诗句归园田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隐居 朝代:宋 作者:邵棠 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 坼花春有力,度砌月无痕。 墨带新题湿,醪因旋漉浑。 纷纷名利客,谁解悟孤豚。 寄李隐居 杜荀鹤 自小栖玄到老闲,如云如鹤住应难。 溪山不必将钱买,赢得来来去去看。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形容避世的成语有哪些1、鹭朋鸥侣 [ lù péng ōu lǚ ]:指与鹭、鸥为友。 比喻隐居生活。 2、戢鳞潜翼 [ jí lín qián yì ]:戢:收敛;潜:隐居。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3、高翔远引 [ gāo xiáng yuǎn yǐn ]:形容避世隐居。 4、避世绝俗 [ bì shì jué sú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5、长林丰草 [ cháng lín fēng cǎo ]: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 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