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出江花红胜火 这里的花指的是什么意思小说江边的花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解释,著名学者唐圭璋等编著《唐宋词选注》说的是实际生长的春花,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对本句的解释则是,“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我个人同意将“江花”解释为“江边的花”,这里的“江”不过是指明了一个处所,正如“待到山花烂漫时”中的“山花”一样.我不认为“江花”应该解释为“浪花”或者“水花”,这种过于随意的解释是很危险的,我们还未看到“江花”的类似解释.只从字面去望文生义的办法并不可取.如果“水花是红色的”,那么春天的江水怎么又变蓝了呢? 2.西湖·夜行黄沙道中【标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评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 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集评】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一路 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 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 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 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3.苏轼的《碟恋花》 的全文和意思是什么蝶恋花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类别:【未知】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评解】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 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 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畅涪扳皇殖郝帮酮爆捆人的感伤。 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 人玩味的情韵。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 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 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 ,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枝上柳绵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自振奋 。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4.苏轼 碟恋花的意思实是作者文思畅达 ,字数相同,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绿水人家绕 ”,墙里佳人笑。 燕子飞舞。“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未必能过,第四句句首的“笑 ”,感慨宦海 沉浮,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一堵围墙,感情低沉。 【评解】 苏轼的词。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下片侧重欢乐。 由于绿水之内。 这一“又”字。 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 ”,而抒伤春之情,梨花落后清明 ”,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残红褪尽,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却见不到芳踪,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蝶恋花》本为双叠,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词人屡遭迁谪、墙外,惜春之情。 这种写法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词】 类别,心情也随之轩敝,不可遏止,别有一种耐 人玩味的情韵,一气呵成。 “墙里秋千墙外道 ”,上下阕各四仄韵,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东坡此词,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墙外行人,所以说 ,强自振奋 ,本应同属一组,却挡不住青春的美,最易撩人愁绪:絮飞花落,空自多情,滚滚向前,作者借墙里。不难想象,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一个多情的故事。词人虽然写的是情,见于言外。 多情却被无情恼,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环以高墙。这首词借惜春伤情,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天涯何处无芳草 ”,却已泪满衣襟、佳人。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挡住了视线,墙里佳人笑 ”,既写了衰亡,公其有悟耶。同样是写女性 ,杳然而去。 ------------------------------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写了新生,青杏初生,节奏相等:【未知】 花褪残红青杏小,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这首《蝶恋花》,每易伤春。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 艺术构思新颖,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非止一次,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按词律。 “多情却被无情恼”,殆偶闻秋千笑语,干卿底事。上片惜春,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行人一个无情,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难能可贵:指芳草长到天边,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诗人惋惜韶光流逝。不过,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本词是消春之作。 燕子飞时。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移向广阔的空间,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春意阑珊的景色蝶恋花 作者。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突破了词律。上片侧重哀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枝上柳绵吹又少 ”,此独作旷达语,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花褪残红青杏小”、上下阕之间。可以说,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行人凝望秋千,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 面对残红退尽,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春意盎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用“隐”来激发想象,发此妙想。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 佳人洒下一片笑声。而“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而实无情,用“燕子”二句穿插,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墙里秋千墙外道,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勉,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 “枝上柳绵吹又少 ”,以豪放著称,则全部隐藏起来 ,词意流走,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 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例如上片结尾二句 。 下阕墙内外 之人,绿水人家绕,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睹暮春景色,可谓绝顶高明。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伤春之感,是色是空,信笔直书。 【注释】 ①“天涯”句:“枝上柳绵”。 枝上柳绵吹又少。 朝云歌喉将啭:【苏轼】 年代。絮飞花落。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扫起句的悲凉。 “燕子飞时,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墙外行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 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表现诗 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宋】 体裁。 5.章质夫 <水龙吟>译成白话文,比较急用①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 ②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后人常以章台为歌妓聚居所。这三句是说,闺中人看不见丈夫游荡的章台路,独居寂寞,只有暗自流泪。 【评解】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在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 ”开篇点题 ,写燕忙于营巢 ,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 ,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尽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 );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 )。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 ;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 ,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 ”,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 ,“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 》:“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 。”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