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在读书中收获了什么谈到了自己以前的读书习惯,深感己之疏懒。多本书一起读,一起忘记。所得不深,所得不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近来,相对认真读完了《宋词纪事》。这是唐圭璋先生的书。以宋词人物为目,介绍这些宋词名家还有一些特殊人物的词作,兼以生平、背景、评价等等穿插其间。唐先生编辑多本书而成,确实非常有趣。我读之往往手不释卷。因无注解,故常遇疑难,于是要查并注解。虽略感不适,然收获颇丰。 此书到今日,已读之弥月。因思文正公《日课十二条》中“读书不二”的自我约束之条款。文正公曰,一书不毕,则不读他书。这样的一种自我约束,与贪多、求快,并且以此自矜的读书方法,是相悖的(当然不能说,浏览、速读不也是阅读一种方法)。“读书不二”表现出了一种认真研读、专注而为的阅读态度。 记得,与文友交流,谈到对于学生作文的引导。我当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作文学习应引导一种持续的思考。许多学生写作缺乏这样的一种持续构思能力。这或许与他们的阅读状态相关。作家张炜说过,你怎样阅读,便怎样写作(大意如此)。诚哉斯言。而我读《宋词纪事》,因为专注,我的思考不断深入,因为提问和求解,所以我不断获得。于是,我又进一步想:是不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在读书中收获了什么,我又在读书中改变了什么。 古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中华书局《全宋词》版本问题1999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署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新版《全宋词》。新版合旧版《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于一编,采用简体字横排,并把旧版附录中已经列出的排印、标点、底本等方面的错误,纳入新版的相应位置。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在校读中又是正了有关的讹误。关于新版《全宋词》的学术含量,中华书局编辑部在书前的”改版重印说明”中认为:”这样,经过全面修订的改版重印的《全宋词》,无论在整体质量,还是在网罗资料上,都有明显提高,版式也有了更新。希望它为学术界同仁及广大宋词爱好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在整体质量上,确较旧版有所提高。但是,作一部广为词学研究者翻检引用的学术名著,新版《全宋词》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辑佚方面。新版《全宋词》的修订者注意到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宋词辑佚成果,并把这些辑佚成果增添到新版中去,但是仍然有些作品遗漏。在校勘方面。旧版《全宋词》初以唐圭璋先生一人之力编定,继以王仲闻先生的参订及后来唐先生本人的修订,词句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新版《全宋词》虽经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的审核修订,亦不免留下些许遗憾。 新版《全宋词》把旧版第一册前的总目次分排到每册之首,这本无可厚非;但新版却删除了旧版第五册后面的作者笔画索引,旧版《全宋词补辑》书前的目次及书后的作者笔画索引也被删除了。读者若想查找某个词人的作品,尤其是不太著名的词人,只能把新版《全宋词》每册前的目次翻检一遍,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仅从作者检索方面来说,新版《全宋词》就不如旧版便捷。 3.中华书局出版的全部关于宋词的书通俗青少年版: 宋词三百首详析 作者: 郭伯勋 宋词三百首 作者: 吕明涛、谷学彝评注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 作者: 上疆村民编,古学彝注 宋词三百首(精)--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 刘乃昌评注 宋词--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作者: 蔡义江 编著 宋词排行榜 作者: 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 著 宋词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作者: 马丽宁、司垚编著 唐宋词选读百首 作者: 杨敏如著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 作者: “中华诵•经典 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 少儿看图读唐诗 读宋词 1-6册 宋词精粹解读较为专业版本:全宋词 1-5册 作者: 唐圭璋,出版过多次,价格大概200左右 全宋词审稿笔记 作者: 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 繁体竖排,价格680 全宋词语言词典 作者: 廖珣英 编 中华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 组 编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杨旭辉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宋词题材研究作者: 许伯卿 著 宋词声律探源大纲 词论 作者: 刘永济 著 名家书画宋词精萃 作者: 迟乃义主编 名家书画·宋词 作者: 迟乃义、铂淳主编 名家讲宋词--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名家讲名诗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中国文化经典导读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插图本) 作者: 唐圭璋,缪钺著 宋词纪事 作者: 唐圭璋 编著 宋词赏析 作者: 沈祖棻 著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作者:周汝昌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微睇室说词 作者: 刘永济 著 宋词体演变史 作者: 木斋著 宋词说宋史 作者: 诸葛忆兵 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 作者: 孙艳红著 唐宋词体通论 作者: 苗菁。 4.林莺啼到无声,青草池塘独听蛙.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是春暮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景象是暮春还是初夏,当然无关紧要.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这是此诗最值得一读的地方. 嘉熙名谏、爱国诗人曹豳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又字潜夫,号东畎,南宋瑞安曹村人.早年家道贫穷,少从乐清钱文子学.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此后为仕四十余年,沉沉浮浮,留给历史的始终是一位为官清正、正直敢言的爱国诗人. 曹豳为官四十余年,清正为本,始终勤政为民.他在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时,郡守度正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学,正要推荐他升职时,他推辞道:“章司录母老,请让其先.”度正为他的为人而敬叹.他在知建昌县时,尊老礼士,修复故尚书李常山的房子,兴建斋舍给诸生居住.他为任浙西提举常平时,关心百姓,重教兴学,面陈“和籴折纳”之弊. 曹豳以直谏而著称.他为左司谏时,针对当时朝政腐败,议和声嚣,他上疏言朝廷战和之策自相矛盾,极论权臣史嵩之求和误国,参劾投降派史弥远的心腹参知政事余天锡、李鸣复之过.忤旨,迁起居郎.被参的余天锡向皇上请求复曹豳原职说:“曹豳老成之望,直谅多闻.置之近班,可以正乃辟,可以仪有位,欲望委曲留行,使释然无疑,安于就职,则陛下既服好贤之美,而微臣亦免妨贤之丑.”李鸣复亦请留豳云:“杜范、唐璘、曹豳、赵涯皆尝论臣者,台谏言事缈也.言之无罪,闻者足戒,四臣之有言于陛下,臣之药石也.欲望圣慈特出,宸断于范、于璘,召而再使之来,于豳、于涯留而勿使之去,各修职业,共济事功,开大公至正之门,去分朋植党之患,特在陛下一转移间耳.”可见曹豳直谏之声.后来他还上书七道,进古诗以寓规正. 曹豳还是南宋后期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勤政、直谏源于他满腔报国情怀,这在他的诗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时外敌频频入侵,而南宋统治集团却偏安江南,曹豳与其它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一道,强烈要求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端平元年,抗金名将赵葵授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打算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在出征饯送会上,曹豳赋《咏缘竿伎》诗云:“又被锣声送上竿,者番难似旧时难.劝君着脚须教稳,多少旁人冷眼看.”他知道这次出师所面对的敌人,是比金兵更加强大的蒙古兵,他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告诫赵葵谨慎用兵,不可轻敌,以防投降派伺机反扑.结果不幸被他言中,赵葵急于求战,而粮运不继,又被蒙古兵决黄河以灌,兵败而还.曹豳在《西河——和王潜斋韵》词中为山河破碎而悲愤填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他痛恨求和误国,为祖国前途而忧虑:“漫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等?扶危但看天意.”在《辞职至短苍岭》诗中,他以韩愈贬官潮州自比,悲愤地写道:“老去那能作谏臣,圣恩宽大许抽身.今朝岭上冲风雪,犹胜蓝关策马人.” 曹豳才华出众,著有奏议、讲义20卷,诗歌、杂句60卷,刘克庄曾序《曹东畎集》,可惜大多散佚,现仅存文1篇、诗11首,词2首.他的诗词风格朴实粗犷.宋坦斋曾问曹豳:“君生在永嘉,为什么诗学江西流派?”豳答道:“兴致所到,何拘江浙?”坦斋又问:“难道永嘉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的诗就不值得学吗?”豳曰:“四灵诗如啖玉腴,虽爽不饱,江西诗如百宝头羹,充口适腹”(陈世崇《隋隐漫录》卷五》.当时著名诗人莆田刘克庄称赞他的诗:“古风调?,流丽得元(稹)、白(居易)之意;律诗精切、帖要拍姚(合)、贾(岛)之肩.非若小家数然.”并作诗曰:“曹侯书满腹,非以剑防身.马上檄犹速,橐中诗不贫.虏情工变诈,时论主和亲.旗鼓何时建,方知国有人.”他的词《西河——和王潜斋韵》忧国忧民,慷慨激昂,既录于宋代《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又入选《全宋词》、《唐宋词选》、《宋词纪事》,在宋代词家如林、词作近2万首的盛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入选《千家诗》诗作《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更是清新自然,脍灸人口. 《宋史·本传》称其为“与王万、郭磊卿、徐清臾俱负直声,当时号‘嘉熙四谏’”.历代《温州府志》、《瑞安县志》均为他立传,明、清瑞安官府还将其与蔡敬则等一道列入圣庙内乡贤祠供后人赡仰.(唐)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坠楼人:西晋大富翁石崇,家有名园曰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所宠美姬名绿珠,时赵王司马伦辅政,其亲信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不与,孙秀假诏捕石崇,绿珠因而跳楼自杀.【说明】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