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墓志铭

1.求一篇古文的墓志铭,为外公写的,他是农民,一身很平凡,碑文

这篇不是我写的,但我觉得写的不错,推荐一下。

尘缘尽,骑鹤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烦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戏彩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原来是国之栋梁,试改如下:

尘缘了,骁骑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国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巡营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人间的尘缘了却,将军飘然而去。(儿孙)手抚石碑,沛然泪下,思绪如花间蝶般飞起: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勤勉、对儿孙的慈爱,刹那间都随风而去;

栋梁已去,谁解国忧!

树欲静而风不息,花欲止而水还流。亲已逝,满腔的孝、诚、敬、爱,徒化作锥心刺骨的无奈,永埋心底。五更鸡啼,不见了老将军巡营的身影,(伯俞泣杖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独望着老人留下的满楼书籍,那能不叫人黯然神伤!!!)

2.杜甫的墓志铭

生时,一生清贫,以诗铭志。

故时,清贫一生,以表志愿。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

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扶柩千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

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苏李"有两种说法。

1.苏李诗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

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书。

“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句,都很著名,六朝隋唐以来广泛传诵。

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文选》择优选录,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但这批诗在六朝已被疑为拟作或赝品。

南朝宋颜延之认为“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太平御览》卷586引《庭诰》)。刘勰则据汉成帝诏命刘向校录歌诗三百余篇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指出“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文心雕龙》·明诗》)。

此后,自北宋苏轼至近代许多学者,从苏武、李陵事迹、诗中地域、避讳以及诗的风格等不同方面论证其伪,当可成为定案。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为《古诗十九首》同时前后的产物,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

但由于它的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还由于六朝拟作风行,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六朝人的拟作。近人梁启超据刘勰、钟嵘的评论只提李陵而不及苏武,怀疑“李陵的几首是早已流行”,“拟苏武的那几首”是“魏晋间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这就是说,今存“苏李诗”中可能杂有六朝人的拟作,同时也反映出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 2.苏味道和李峤,并称“苏李”。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味道 (648~705)唐代诗人。

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9岁能属文,以才著称。

20岁进士登第。累转咸阳尉。

高宗调露元年(679),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西突厥,奏为掌书记,从军至安西。武后时,累官至凤阁鸾台三品。

李峤 (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原文为"古傍",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曹刘,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一说为曹氏三父子)与刘桢. 颜、谢: 颜延之和谢灵运 徐、庚: 徐陵和庾信。

3.杜甫的墓志铭

生时,一生清贫,以诗铭志。故时,清贫一生,以表志愿。

杜甫死后,其子也相因落魄,穷困潦倒,竟然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而将骸骨迁葬古洛。到了杜甫的孙子,其为了将其祖父从遥远的湖南迁回故土洛阳,竟然一路乞讨,扶柩千里。

在归途中,杜甫的孙子拜谒元稹,约其为祖父写个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仰慕者和推崇者,感泣地写下了“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苏李"有两种说法。

1.苏李诗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书。“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句,都很著名,六朝隋唐以来广泛传诵。

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文选》择优选录,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但这批诗在六朝已被疑为拟作或赝品。南朝宋颜延之认为“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太平御览》卷586引《庭诰》)。刘勰则据汉成帝诏命刘向校录歌诗三百余篇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指出“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文心雕龙》·明诗》)。此后,自北宋苏轼至近代许多学者,从苏武、李陵事迹、诗中地域、避讳以及诗的风格等不同方面论证其伪,当可成为定案。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为《古诗十九首》同时前后的产物,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它的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还由于六朝拟作风行,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六朝人的拟作。近人梁启超据刘勰、钟嵘的评论只提李陵而不及苏武,怀疑“李陵的几首是早已流行”,“拟苏武的那几首”是“魏晋间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这就是说,今存“苏李诗”中可能杂有六朝人的拟作,同时也反映出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

2.苏味道和李峤,并称“苏李”。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味道 (648~705)唐代诗人。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9岁能属文,以才著称。20岁进士登第。累转咸阳尉。高宗调露元年(679),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西突厥,奏为掌书记,从军至安西。武后时,累官至凤阁鸾台三品。

李峤 (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

原文为"古傍",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曹刘,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一说为曹氏三父子)与刘桢.

颜、谢: 颜延之和谢灵运

徐、庚: 徐陵和庾信

4.文言文古诗《柳子厚墓志铭》中,它的本文主旨是什么

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过不少哀悼和纪念文字,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柳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对他长期迁谪的坎坷遭遇,满掬同情之泪。然而对于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的行为,却极为之讳,措词隐约,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文中,韩愈肯定了柳宗元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并揭示出柳文愤世嫉俗之情及其现实意义。全文写得酣姿淋漓,顿挫盘郁,乃韩愈至性至情之所发。

从全文中可看出两个比较含蓄之处:其一是暗示做人与做文的关系。其二是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合二为一,也就是要以人品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文化中的核心问题,韩愈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他特别敬重柳宗元的为人,所以本文也就一直围绕着“人的品质”这个关键问题演进、发展,尽管自然段落较多,但上述中心思想却是脉络清晰,贯彻始终的。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自有其体例,例如前需追述墓主先代,后需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这都是为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在写此类文章时,能积极利用体例,又不完全受它的限制方为上策。此文先述子厚先世,重在表现其刚直的节操风骨。后写裴行立、卢遵二人对子厚后事安排和家属抚恤的尽心尽力,表现他们生死不变的友情,这些都可与墓主风概相映照,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沈德潜评语说:“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对此文概括得颇为到位。(选自:百度百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