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注释请介绍几本带注释的诗词集李清照诗词集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一剪梅,又名“腊梅香”、“玉簟秋”,双调,六十个字,六平韵。 每一次读到“花自飘零水自流”句,不能自已。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 “沙”亦可作“纱”,也可叫 “浣纱溪”。双调,四十二个字。 有平、仄两体,此为五平韵。江梅,范成大《范村梅谱》云: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唐庄宗有曲: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现在阳光从天窗下来,却又下着雨,一只鸟雀在笃窗户,知否?知否?就是喝水也难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清照等明诚归来,我们也在等,只不过连我们自己都走远了,注定地等,在注定。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南浦月”。双调,四十一个字,上片三韵,下片四韵。 袜(“划”字左边多一横,念“铲”音),没穿鞋,只穿袜子走。李后主词:铲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怨王孙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注:怨王孙,此牌变体多,这里用了双调,五十二个字,上片二仄二平韵,下片三仄二平韵。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这首也是写梅花。 雪中梅花历来写的人很多,但大多着眼于“寒梅傲雪”之类的意境,易安写来却是美艳娇嫩的梅花。梅花似乎是易安最喜欢的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渔家傲,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见附录《学诗谩有惊人句》一文的欣赏。 [歹带]人娇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注:[歹带](ti4)人娇,双调,六十四字,八仄 韵。《花草粹编》题作“后庭梅花开有感”。 羌管即羌笛, 笛曲有《梅花落》,最后句有喻落梅。 歹带]人娇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注:[歹带](ti4)人娇,双调,六十四字,八仄 韵。 《花草粹编》题作“后庭梅花开有感”。羌管即羌笛, 笛曲有《梅花落》,最后句有喻落梅。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玉楼春,又名“西湖曲”,双调,五十六字,六仄韵。《花草粹编》和《历代诗余》都题作“红梅”,这首咏梅,不如上面一首。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满庭芳,又名“锁阳台”,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花草粹编》中题作“残梅”,又是一首咏梅词。 这首长,有几个典故。临水登楼:一指陶渊明在《游斜州》序中所写“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州,。 欣对不足,率尔赋诗”;又指建安诗人王粲在荆州登当阳县城楼作《登楼赋》。 何逊在扬州:南朝诗人何逊在扬州(现在可算是南京)做建安王的书记,有诗《咏早梅》“兔园标节物,惊时最是梅”。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 还如何逊在扬州”。 扫迹难留:《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中有“乍低枝而扫迹”;杜诗有句:“山林迹如扫”。 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 2.急求一首宋词,带解释的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3.既有名又短还带解释的宋词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4.带注释的5首古诗,带注释1、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近现代: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译文: 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 日人索句:日本友人讨取诗句。 日俄战争地图: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因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开战,沙俄战败,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重新瓜分中国东北。 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 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去复来:往返来去。 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秋瑾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夏东渡,次年春回国;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国。 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 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 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 移:改变。 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 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 肯使:”岂肯使“的省略。 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 2、吴山青·金璞明 宋代:赵溍 金璞明。玉璞明。 小小杯柈翠袖擎。 满将春色盛。 仙佩鸣。玉佩鸣。 雪月花中过洞庭。 此时人独清 译文: 那株养在瓷盘中的水仙,仿佛就是 一位亭亭玉立的凌波仙子,用翠袖高擎着金盏玉盏(黄 蕊与白瓣),盛满了迷人的春色。 这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丽仙子正在雪光月光的映照下飘行在四周开满鲜花的洞庭湖面,但见仙袂飘飘,环佩叮当作响。 注释: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此喻水仙的花瓣和花蕊。 罥:通“盘”。 3、郎归·有怀北游 宋代: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江南二十年。 译文: 金宝装饰的车子,雄赳赳的骏马,花团锦簇,络绎不绝。笙箫在吹,筝琶在奏,扬起了一路香尘。 墙头池畔,不时掠过秋千的影子,正是清明寒食的时节。 盛开的花儿挤着挨着,碧绿的柳条脉脉低垂,我在那位人儿的屋子里喝醉了酒,酣然睡去,总有好几回了。 那时候,我在沉醉中,哪里相信会有“不如归去”的事呢?然而,我到底又回到江南来了,而且已经整整二十年!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调名用刘晨、阮肇故事。 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为其初名。又名《醉桃园》等。 双调四十七字,平韵格。 钿车:用金宝装饰的车子,古代富贵人家女子或歌女所乘。 瞥然:一闪而过。 贴贴:挤挨的样子。 莺房:指歌女的房间。 啼鹃:古人认为杜鹃鸟的叫声像“不如归去”。 “不信有啼鹃”意指不相信会分手而归。 4、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 清代:纳兰性德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 人间空唱雨淋铃。 译文: 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 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 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 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凤髻(jì)抛残:谓凤髻散乱。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 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 《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 此处借指亡妻。湿月:湿润之月。 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 钿(diàn)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5、戊辰即事 宋代: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译文: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注释: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 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青衫:古代读书人或。 5.带注释的5首宋词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寇准词作鉴赏 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 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 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 “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 “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浣溪沙 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张先词作鉴赏 此为闺怨词。 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 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近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 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 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 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平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 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 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 6.帮我找本宋词大全 而且带注解的书``宋词鉴赏方面的书,编纂比较权威的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词鉴赏辞典》一书(全二册),注解精当,鉴赏全面,专业辞书出版社出版,值得信赖,非常适合一般诗词爱好者阅读。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 等撰 ISBN: 9787532612314 页数: 2342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8-1 内容提要 《宋词鉴辞典》的是本社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之一。早在1988年,本社曾出版过《唐宋词赏辞典》,深受读者的欢迎。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鼎盛之时在两宋时期,人们多习惯于将唐诗宋词并举对立,宋词与唐诗、元曲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因此,有相当多的读者希望我社能单独出版一部《宋词鉴赏辞典》。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社从原《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辑出宋、辽、金部分,编成这部《宋词鉴赏辞典》。 查了一下,当当网上有这本书卖。 这么经典的工具书,一般各地的新华书店也会有的,可以去看看。 7.带注释的5首宋词,短的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寇准词作鉴赏 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 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 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 “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 “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浣溪沙 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张先词作鉴赏 此为闺怨词。 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 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近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 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 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 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平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 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 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 8.宋词(带意思)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宴殊的 译文 填一曲新词演唱,斟一杯美酒品尝,眼前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那正在西下的夕阳不知几时能再回?无可奈何地看着花儿纷纷落下,又有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沙行(秦观)> 译文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 译文 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呵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负你的相思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9.求唐诗宋词各八首,并带注解《望岳》杜甫唐诗鉴赏 【作品简介】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原文】《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 《送人东归》温庭筠唐诗鉴赏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温庭筠诗鉴赏 诗题为“ 送人东归 ”,所送何人不详 。 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 ,可知是温庭筠宣宗大中十三 ( 859)贬随县慰之后 、懿宗咸通三年(862)离江陵东下之前的作品 ,可能作于江陵 ,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关于本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 (《唐诗别裁》)试想:地点既傍凄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将何以堪!然而出人意料,接下去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 ”——友人此行,心浩然有远 志。气象格调,非同寻常。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 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送行。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 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逝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 ,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 。几人,犹言谁人。 “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 ,是对友人此后境况的关切; 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 ,开怀畅饮 ,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 ,送别而不伤别 。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 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 ,回应上文 “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 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 “江上”回到眼前 ,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 --------------------------------------------------------------------------- 唐诗五言绝句:白居易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题解]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 江雪 柳宗元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