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书局《全宋词》版本问题1999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署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新版《全宋词》。新版合旧版《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于一编,采用简体字横排,并把旧版附录中已经列出的排印、标点、底本等方面的错误,纳入新版的相应位置。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在校读中又是正了有关的讹误。关于新版《全宋词》的学术含量,中华书局编辑部在书前的”改版重印说明”中认为:”这样,经过全面修订的改版重印的《全宋词》,无论在整体质量,还是在网罗资料上,都有明显提高,版式也有了更新。希望它为学术界同仁及广大宋词爱好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在整体质量上,确较旧版有所提高。但是,作一部广为词学研究者翻检引用的学术名著,新版《全宋词》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辑佚方面。新版《全宋词》的修订者注意到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宋词辑佚成果,并把这些辑佚成果增添到新版中去,但是仍然有些作品遗漏。在校勘方面。旧版《全宋词》初以唐圭璋先生一人之力编定,继以王仲闻先生的参订及后来唐先生本人的修订,词句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新版《全宋词》虽经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的审核修订,亦不免留下些许遗憾。 新版《全宋词》把旧版第一册前的总目次分排到每册之首,这本无可厚非;但新版却删除了旧版第五册后面的作者笔画索引,旧版《全宋词补辑》书前的目次及书后的作者笔画索引也被删除了。读者若想查找某个词人的作品,尤其是不太著名的词人,只能把新版《全宋词》每册前的目次翻检一遍,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仅从作者检索方面来说,新版《全宋词》就不如旧版便捷。 2.有没有优秀的宋词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3.宋词的体例是怎样的啊PDF的算不? 《全宋词》简体横排增订本,是据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唐圭璋编《全宋词》繁体竖排本和一九八一年版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本改版重排的。自一九九九年初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近年来,宋词研究和考订工作大有进展,出现了一些新资料。新成果,但因唐圭漳王仲闻先生生前未曾授权编辑部对《全宋词》的内容体例作任何实质性的增删修订,编辑部的工作便只能局限于《改版重印说明》中交代过的四个方面,因此,这些新资料、新成果无法在本书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此次重印,我们仅对已经发现的二十馀处文字和标点的错误作了订正。 一九九九年增订新版《全宋词》问世的同时,我们约请冉休丹先生编制了《全宋词作者索引凡》,兼收唐圭璋《全宋词》和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的全部作者,单印一册,随新版《全宋词》一起发行。此次重印,我们将此索引附刊于新版《全宋词》第五册之后,以方便使用。 4."和"字的繁体字1.和没有繁体字 2.和最初的意思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 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 《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 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 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 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 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 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 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 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 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 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 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 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 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 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号(缺)。 |